国家电网能源法征文专刊|需求侧响应媒体行动:能源法激活家庭节电的媒体实践
2025-11-05 15:24:5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白伟利 赵云 孙旭敏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 白伟利 赵云 孙旭敏

当前,中国正处于能源转型期、加速期,面临着确保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全面节约能源的多重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节约能源、能源安全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公益宣传。”该条文的设立,标志着新闻媒体在能源领域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发布者,正式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法定组成部分和关键推动力量,成为连接政策与公众、技术与生活的关键桥梁,其宣传引导作用不可或缺。

本文将深入探讨媒体如何通过创新实践,将复杂的需求侧响应概念转化为家庭用户易于理解、乐于参与的行动,从而激活“千万家庭”的巨大潜力,助力构建节约型社会,推动能源管理模式实现从专业走向大众的深刻变革。

需求侧响应是激活家庭节电潜力的战略支点

需求侧响应是现代电力系统应对供需波动、提升运行效率的关键工具,也是引导全民参与能源管理的核心手段。

制图/宋逗

1.需求侧响应的内涵、机制与技术支撑

需求侧响应的核心在于通过经济激励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电力用户自愿调整其用电行为,以实现削峰填谷、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并最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纳。该机制的顺畅运行有赖于系列先进用能技术的保障支撑:

智能电表。该装置是家庭能源管理的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自动远程抄表、双向计费,并支持实时电价、激励电价等多元化电价机制的落地。其还能对用电设备进行诊断与评估,甚至实现部分设备的远程控制,为家庭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分时电价。该机制是需求侧响应的重要经济激励措施,其可根据不同时段供电成本和供需关系,设定差异化电价,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在电价较低的谷段用电,在电价较高的峰段节能。 

虚拟电厂。虚拟电厂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需求侧分散大功率智能电器聚合为一个可控的“云端虚拟能量池”。在电网用电高峰期或新能源发电波动时,虚拟电厂能够响应电网调度,通过邀约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错峰、避峰用电,进而帮助居民节省电费,甚至通过参与电网调度获取额外收益,帮助家庭从被动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电力市场参与者和能量贡献者。  

2.需求侧响应对能源节约、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多重贡献

家庭需求侧响应的广泛实施,对国家能源战略的多个维度都具有深远影响。

节约降碳。需求侧响应通过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时段,有效削减了电网峰值负荷需求,避免了为满足短暂峰值负荷而建设大量备用电源和输变电设备,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能源安全。需求侧响应能够显著增强电网的韧性和灵活性。在电力供需紧张、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时,通过快速响应机制削减负荷,可以有效缓解电网压力,降低停电风险,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侧响应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手段。通过引导负荷在新能源发电充足时段增加用电,或在新能源发电不足时段减少用电,可实现电力供需的精准匹配,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最大化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加速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媒体赋能搭建公民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关键桥梁

新闻媒体在推动需求侧响应的公民行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可将复杂的能源技术和市场机制,转化为家庭用户易于理解、能够感知其经济利益和环保贡献的直观信息,进而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热情,促进新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1.新闻媒体在能源公益宣传中具有独特优势

新闻媒体在能源公益宣传中具有多重优势。

权威性与公信力。官方媒体和主流新闻机构拥有天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有效传递国家能源政策和专业技术信息,增强公众对新兴概念的信任度。 

传播广度与深度。媒体拥有覆盖广泛的传播渠道,能够触达不同受众,提升公众对能源议题的认知水平。 

议程设置能力。媒体具备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能够通过持续报道、专题策划,将需求侧响应、家庭节电等议题推向公众视野中心,引导社会关注和讨论。 

2.媒体传播策略:从政策宣讲到公民行为转变

当前,媒体在能源领域的职能正从单纯的“信息发布者”向“行为塑造者”演进。要真正“激活千万家庭节能降碳”,媒体不仅要报道“是什么”,更要深入解释“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为有效激活家庭需求侧响应潜力,媒体应采取多元化、创新性的传播策略。

简化复杂概念。将“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如“智慧节电”“家庭能量银行”,降低公众的理解门槛。

强调经济效益。突出参与需求侧响应能够为家庭带来的直接经济激励,如分时电价带来的电费节省以及参与虚拟电厂可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激发社会责任感。将家庭节电行为与国家“双碳”目标、能源安全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提升公民参与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情感化叙事。运用真实的用户故事、家庭节电榜样、社区实践案例,通过情感共鸣引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让法律的普惠性和政策的温度具象化。

互动与参与。鼓励用户分享节电经验、参与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节电打卡、知识竞赛、创意征集等,增强用户粘性。

3.创新传播形式:短视频、融媒体与互动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正在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与个性化定制”升级,媒体需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平台,创新传播形式。通过个性化推荐和互动平台,让用户不仅接收信息,还能参与、贡献甚至获利,进而极大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黏性,使能源节约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短视频平台。充分利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制作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节电小妙招、智能电器使用指南、虚拟电厂参与流程等短视频。可以联合地方融媒体中心,发起“家庭能源合规”短视频征集活动,鼓励用户分享真实节电故事,用公民视角诠释法律的普惠性,让法治建设具象化,极大提升公众参与感。

融媒体传播。整合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和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政务新媒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实现信息的多渠道覆盖和深度渗透。 

智能化推荐。借鉴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兴趣偏好、用电习惯和行为数据,精准推送个性化的能源节约相关内容。 

互动小程序/APP。鼓励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商开发或推广官方APP、微信小程序等互动平台,提供实时用电数据查询、分时电价提醒、节电任务发布、虚拟电厂收益结算等功能,实现用户与电网的实时互动 。  

深化媒体传播创新实践,共筑能源节约型社会

展望未来,深化媒体实践,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宣传机制,是推动全民参与能源转型、共建绿色低碳社会的重要保障。只有形成涵盖政策、技术、媒体的多方协同“共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千万家庭节电”的宏伟目标,并为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1.提升公民能源素养的宣传实操建议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公民的能源素养和参与意识,新闻媒体机构可探索采取以下实操措施:

发起“家庭能源合规”短视频征集。联合地方融媒体中心,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家庭节电、智能用电的真实故事和创新实践短视频。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标签,鼓励用户分享智能电表使用心得、分时电价省钱秘籍、虚拟电厂参与体验等内容。邀请能源专家、知名博主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推广,用真实、鲜活的故事诠释能源法律的普惠性,让法治建设具象化,从而显著提升公众的参与感。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可以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增强政策的亲和力,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的良好局面。

打造“能源普法+生活服务”融合产品。结合电力公司官方APP或微信小程序,嵌入能源法普及、节电知识问答、智能用电小工具等模块。定期发布节电挑战赛、积分奖励活动,将法律条文与日常用电行为紧密结合,提升趣味性和互动性。

构建“能源媒体智库”。邀请能源专家、法律专家、传播学者、资深媒体人等组成跨领域智库。智库定期研讨能源热点、分析传播效果、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宣传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传播的有效性。

2.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媒体宣传机制

为确保能源公益宣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能源主管部门、电力企业、新闻媒体、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定期会议、信息共享平台等形式,共同制定年度宣传计划,共享最新的政策信息、技术进展和典型案例,形成宣传合力。

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对积极参与能源公益宣传的媒体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例如,设立“能源公益宣传奖”,或将其宣传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  

持续内容创新。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用电场景,持续推出多样化的宣传内容和形式,保持公众的关注度和新鲜感,确保宣传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3.政策、技术与媒体协同的未来展望

未来的能源管理将是一个开放、互联、智能的生态系统。政策、技术与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实现“千家万户节能降碳”宏伟目标的关键。

政策引领。国家层面应持续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和需求响应市场机制,为家庭需求侧响应提供更清晰的政策指引和更具吸引力的经济激励。 

技术支撑。加快智能电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家庭用电领域的应用。提升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率和互联互通水平,开发更便捷、高效的家庭能量管理系统,为需求侧响应提供坚实的技术平台。 

媒体赋能。媒体将作为连接政策、技术与公众的关键纽带,通过专业化、创新化、互动化的传播,持续提升公民能源素养,激活全民参与能源转型的巨大潜力。媒体的职责不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社会行为的引导者和能源生态的构建者。

法治引领媒体赋能,全民共建绿色低碳未来

智能电表、分时电价、虚拟电厂带来的新型电力消费模式,正逐步改变着居民的用电习惯,并使其成为能源转型的积极贡献者。需求侧响应作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实施离不开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深度引导。

能源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为新闻媒体参与能源公益宣传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创新的传播方式,媒体可将复杂的能源概念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效益和责任,推动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热情,促进新用电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深化媒体实践,创新传播形式,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媒体机构有望极大助力提升公民整体能源素养和参与意识,帮助将能源节约从国家战略转化为千万家庭的自觉行动。

展望未来,在法治的引领下,政策、技术与媒体的深度协同将共同推动中国能源系统加速清洁转型。汇聚全民力量,激活千万家庭节电潜力,我们必将共建一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充满活力的能源节约型社会。

审核|王茜 王婧 渠洋 

校对|白馗 张雪慧 张波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