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净利下滑有“玄机”
2020-10-29 09:22:10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曹萌

法治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曹萌

截至9月底,2020年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告一段落。整体来看,A股业绩正在逐步走出疫情低点,业绩增速在二季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六大国有银行的成绩单却表现得令人意外,净利润基本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成,这未免让很多老股民有些心痛,也不禁对银行股的未来盈利情况产生担忧。

金融让利影响银行净利润

老王是个有着10多年炒股经验的老股民,一向稳健的他对银行股情有独钟,不久前还大量买入了交通银行,但当他看到这只银行股上半年财报的那一刻,却犯起了愁。

“银行股一直以稳定盈利著称,交通银行上半年净利润下降近15%,这也是破天荒了。”老王对《法人》记者说,国有银行素来被一些资金大户所钟爱,一方面在于国有银行每年都有丰厚的股息分红;另一方面,由于股价波动较小,其常被用来充当沪市的打新市值。

其实,对于国有银行业绩的不尽如人意,监管部门此前便给出了预期。

8月10日晚间,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了“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其中明确指出,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同比下降9.4%。

据Wind数据显示,近10年来,商业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均为正向增长,其中增幅最低的是2015年,仅增长了1.54%,而此次出现大幅负增长,是近年来首次。

通过财报具体来看,上半年6家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依旧位居首位,分别为4484.56亿元和1487.9亿元。而交通银行与邮储银行,则分别处在了国有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末位。

从涨跌比例来看,建设银行的上半年营业收入涨幅居前,同比增长7.65%。而值得关注的是,六大国有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平均同比下降11.43%,其中交通银行的降幅更是高达14.61%。

针对上述不太好看的半年报,为了不给市场带来过多猜测,几家国有大行仅在业绩公布之后一天,便召开了2020年度中期业绩线上发布会,各行高管对市场关注的净利润、净利差以及资产质量等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就净利润的下滑,不少国有大行高管表示,这与上半年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相关。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上半年工商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并不是工行自身经营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支持疫情防控、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快风险化解的结果。

据悉,今年工商银行已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518亿元,其中落实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利271亿元,落实各项收费减免政策让利175亿元,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让利72亿元。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性增长成为首要任务。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及银保监会官员介绍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其中2020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的目标约1.5万亿元。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金融部门主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其中,降低利率减负4700亿元(LPR下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减负354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减负37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减负790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减负1335亿元(前者帮助节约担保费120亿元,后者减负1215亿元),银行减免服务收费减负2045亿元,企业重组和债转股减负660亿元。8月—12月,金融部门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6000多亿元。

不过,刘国强也强调,减负1.5万亿元不等于商业银行利润相应减少。首先,信贷价减会催生信贷需求,量增有利于营收。其次,商业银行利润亦取决于资金成本和不良处置,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逆回购、MLF、降准、高息揽储监管等)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冲抵收入端的减少。1.5万亿元的金融让利作用于银行收入端,而非净利润概念。

对于投资者所关心的银行业务发展问题,中金公司此前在研报中建议,应关注银行非息收入增长带动的业绩逆周期属性。其表示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增长切换、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全球低利率等大背景下,银行息差和信用成本在中期仍存压力。因此,通过非息业务补充收入并增强经营的逆周期属性变得尤为重要。而在非息业务中轻资本的资管业务,市场空间广阔,头部银行存在渠道和品牌的竞争优势。

银行员工要过“苦日子”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有大行积极让利,彰显了责任和担当。而金融机构在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同时,对内则勒紧裤腰带,过上了“苦日子”。

王欢是某国有大行的一名业务员,一直把这份工作当作“铁饭碗”的他,今年却遇到了一些压力。

“现在基础工资没有变,但给加了不少任务,很难完成,有的人已经离职了。”王欢告诉记者,银行薪资一般会分为两部分,由底薪和绩效组成,而绩效工资与员工的业绩挂钩,当工作任务增加,业绩不能达标,相应的绩效工资也随之降低。

其实,在今年的银行业内,变相降薪已成普遍现象。据36家上市银行财报显示,上半年员工收入增加的银行只有13家,其中包括8家城商行、4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国有银行。其余23家均处于员工减薪状态。

具体来看,在上市银行中,城商行员工的人均薪酬整体靠前,其中宁波银行上半年人均收入33.11万元,位居榜首。而六大国有银行的上半年人均薪酬均在20万元以下,邮储银行与农业银行更是以13.18万元和12.54万元处在了薪资榜单的末位。

总体而言,由于政策、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目前银行业过上了“苦日子”,但过上“苦日子”的却不只是银行业。

在今年“两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就曾强调,中央政府带头过苦日子,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看来政府也是过“苦日子”的一员。

财报背后的风控因素

银行作为重要金融机构,除稳定盈利外,更重要的是风险控制能力。

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

具体到六大国有银行,上半年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为10664.27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693.91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也由此前的1.35%提升到了1.4%,其中交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增长较快,增加了0.09个百分点。

然而,在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同时,各大国有银行的贷款减值损失也在相应大幅增加。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为增强未来风险抵御能力,国有银行均大幅提高减值损失,其中在发放贷款和垫款一项的减值损失上,建设银行较去年同期增加357.47亿元,增幅为51.22%,而中国银行在此项目上的增幅比例最大,为70.01%。

然而,在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方面,中国银行与邮储银行较上季末分别提升了1.74%和12.82%,其他4家国有银行则有不同程度下降。

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表示,中行拨备前利润为5.65%,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而为应对未来潜在的信用风险,上半年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65亿,同比增长97.46%,计提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也是导致税后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专业人士指出,对于银行股的财报,不能只看营收和利润,更应关注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往往很多家银行在不计提拨备前,业绩是盈利的,而大幅提高计提规模有助更加长远的发展。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前,应格外甄别银行股的资产质量和风险边际。(责编 吕斌)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