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眠产品监管如何破局
2024-03-21 15:42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李辽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睡眠已取代温饱,成为困扰国人的新“基础性难题”。失眠成为时代的流行病,患有睡眠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大量企业开始瞄准这个消费领域的新“蓝海”。

但助眠产业属于新兴事物,很多行业标准尚未建立,缺乏相应的规范措施,市场里的产品良莠不齐,疗效褒贬不一。为何睡眠市场监管难?监管难题该怎么破?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近日,《法人》记者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律师进行了采访。

监管的挑战

根据2022年艾媒咨询统计,中国国民认为睡眠经济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品实际助眠效果弱和行业监管不严格,占比分别为59.11%和54.44%。

近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助眠产品首先应该是一个质量合格的产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其次,再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助眠功能,能否达到所宣称的助眠效果。

“事实证明,一些产品质量低劣,消费者使用后不仅睡不好,还可能把自己‘睡坏了’。”陈音江对记者表示,“很多产品并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却宣称自己有治疗或预防睡眠障碍的功效,对消费者构成了误导,甚至构成消费欺诈。”

为了在源头上打击冒充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所谓助眠产品,监管部门在产品出厂之前就要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管,看其是否具有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资质。当产品流入市场后,监管部门还要开展对助眠产品日常的监督和检查,对这些产品进行抽检,不合格的要及时将其封存下架,通知召回,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进一步伤害。除此之外,还要对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打击,依据广告法对其进行处罚,如果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家进行处罚。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向记者解释,这个领域充斥了大量市场主体,产品纷繁复杂,但监管力量明显不足,执法人员的配备和违法线索的收集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不管是监督检查人员的配备、违法线索的收集还是执法人员的配备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对助眠产品的监管基本属于事后处罚,即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问题再进行罚款和问责。这样的处罚形式对于经营者来说,追究概率小,违法成本低,难免产生侥幸心理。”李斌说。

另外,在助眠产品虚假宣传方面,消费者取证较难。“我之前去过一些助眠产品的实体店,产品包装上仅提到‘有助于改善睡眠’。但店铺会在旁边立一块宣传板,上面的宣传语十分诱人,例如‘安然入睡只需5分钟’‘超快速入眠’等。”李斌称,“还有一些助眠产品的功效依赖于销售人员的线下口头宣传,而消费者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也并未想到要去收集相关录音和视频。等产品出现问题再寻找证据时,就会发现店铺已人去楼空,或者销售人员不承认当初的口头承诺。”他补充说,有的助眠产品通过线上渠道售卖,货品分散,在当地没有固定库房;或者商家可能只是一家规模极小的网店,一旦有订单,就临时去别家调货;还有可能是一家生产小作坊,隐蔽性较强,这些都对监管造成了极大困难。

制定行业规范

目前,睡眠经济行业没有统一的准入制度和职业规范,也未出台完善的“助眠产品”生产标准和销售规范,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和发展隐患。

李斌建议,可以由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将正规设立的、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约到一起座谈,由头部企业牵头成立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2023年9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了《网络直播营销售后服务规范》,针对网络直播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性指引,对其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睡眠经济行业可以参考这种方式。”

李斌说,也可以在充分征求医疗专家学者和消费者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出台相应行业合规指引。“过去,盲盒经济野蛮生长,但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2022年1月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对盲盒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虽然合规指引本身没有强制性效力,但可以给企业划定一条合规经营的红线,告诉企业如何规范经营行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碰,一旦碰到红线会有怎样的风险。”

李斌还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在每年“大促”之前,约谈属地内的助眠产品商家,告知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规定。“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先预防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明确什么样的经营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样的经营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让企业知晓经营行为的边界。”

陈音江则表示,应该发挥信用监管的威慑力,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不仅要对其进行警告和罚款,违法性质严重、频次较高的,应该将其列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在今后的行业准入。“如今,监管部门经常发布典型违法案例,对于整个助眠产品领域的合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增强消费者的权利保护意识。”

消费者如何做

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要有权利保障意识。李斌建议,在选择助眠产品时,要在正规渠道购买,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记得要去网上查询一下这些厂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已登记注册和拥有营业执照,是否存在不良记录。

“在拿到产品后,要观察包装是否清晰地写明了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同时,检查产品外观有无明显瑕疵和磕碰、包装是否完整。如果在电商平台购物,产品到手后发现不符合正规产品的特征,要立刻发起‘无理由退货’,同时向电商平台投诉,通过平台协助维权。”李斌说,“如果在产品外包装或说明书上存在一些助眠见效快的字句,就应该多留个心眼,保持警惕心理。哪怕是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商品,也要有留存证据的意识,注意保存商品展示页面的信息,包括订单交易信息和商品实物照片,以备不时之需。”

按照消费者维权路径,如果发现购买的助眠产品不符合约定标准或者存在其他缺陷,可以向商家投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之后,总体调解成功率约为80%,能为消费者挽回一定损失。”另外,他建议消费者通过一些权威渠道获取医学保健知识,这样就基本拥有了识别虚假宣传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商家会和消费者约定格式条款,表明发生争议后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申请仲裁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成本较高,需要预交仲裁费,这笔钱远高于诉讼费。一般情况下,消费者遇到标的较小的消费纠纷也只能作罢。”李斌说。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