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忠先生,我一生尊崇的史学明星
2021-10-21 08:5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张会甫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张会甫

1990年6月,刘敬忠先生用流畅的文笔在毕业纪念册上为我写下“做强者”3个字;2015年2月,您病魔缠身身体偏瘫,依然用左手在您的专著上为我题字;2019年5月10日,当我出差路过保定去看望您时,哀悉您于数日前溘然长逝。长夜漫漫,每每忆起恩师的音容与教诲,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复。

“百科全书式”教授

恩师刘敬忠,1945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1978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研究生,国内著名历史学者,生前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原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与先生的相识,始于刚上大学的1986年。那年高考,我因体质孱弱与自己向往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擦肩而过,被河北大学历史系录取。大一讲学的老师大都50岁左右,带着水杯和厚厚的讲义,到了教室安然入座,照本宣科开始授课。但专授中华民国史的刘敬忠先生第一次授课,给我和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先生当年41岁,身材挺拔、气宇轩昂、目光炯炯、语音洪亮。


刘敬忠先生


第一堂课上,同学们挨个自我介绍,每当同学说出自己的原籍,先生都会讲起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传统习惯、风土人情……很快拉近了陌生的师生距离,几次讲课后就被同学们尊称为“百科全书式”教授。

先生家成为学生解馋“根据地”

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每次讲课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而且从来不带着讲义照本宣科。同时,他还会在课堂上穿插着讲授地理、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似乎对所有文科专业都有精深的研究。在评述一段历史、一个人物时,他会运用当时最新、最权威的证据材料和研究成果,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念,让我在学习历史之余,还对中国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思考,听刘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沉思,一种激励”。

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不仅对民国期间的荒谬历史进行深刻批判,同时又敢于面对现实针砭时弊。除了夏季,先生最爱穿的衣服就是一身灰色中山装,给人的感觉总是一身正气。先生讲课讲到激动处“愚昧、无知、浅薄、可耻”等词语会脱口而出,真的是“嬉笑怒骂皆成文,语不惊人誓不休”。正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性,使得先生在国内历史学界声誉斐然。在“百家讲坛”风靡时期,央视曾邀请先生录制节目,和易中天、王立群列为同一组(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将史记,先生讲民国),但因某种原因导致录制的节目未能播出。

先生一生育人、桃李满天,他的不少学生担任了省市县级干部,但先生从来不把这些作为炫耀的资本。

先生是一位优秀严谨的学者,同时又是重情重义之人。我在大学期间任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班学习委员,所以和系里的老师包括先生打交道颇多。其间我了解到,先生大学毕业后于1978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师从国内著名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硕士毕业后在国内业界属于凤毛麟角,而且很快有所建树。

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既是我们尊敬的老师,又是我们亲密的朋友。一次下课后,先生叫住我,让我有时间去保定火车站接回他买的两包旧报纸。等我登了一辆三轮车将包裹拉回,先生已简单备好饭菜留我吃饭。席间,先生笑着说:“学校食堂的饭可能不太合你们的胃口,以后周末你和同学们可以过来,我出钱买菜你出力做菜,怎么样?”就这样,后来,我和很多同学有幸经常去先生的家里做饭、炒菜,这里成了我们解馋的“根据地”。

先生教诲永远催我上进

大学毕业那年的5月,我携带毕业纪念册去找先生题字留念,先生略加思索,欣然命笔为我题写了“做强者”,之后先生鼓励我考研,并告诉我多读什么书、搜集整理哪些资料。但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我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工作。

星移斗转寒暑交替,毕业后我经常给先生写信问候,随着通讯、交通的发达,我每年至少一次专门看望先生。

2007年秋,先生因为脑梗导致身体偏瘫,但是在助手的协助下,先生顽强工作笔耕不辍,时有著作问世。2015年春节,我去看望先生时,恰逢先生的新作《冯玉祥国民军研究》出版,在我的请求下,先生左手持笔在著作的扉页题下了自己的名字。此书是先生给我最后的带有其亲笔题字的纪念。

2019年5月1日下午1时,先生历经多年病痛折磨逝世。先生去世前留有遗嘱:“去世后不举办追悼会、不收任何人礼金礼物。”

先生去世至今,我曾两次前往河北大学,历经多年扩建,校园早已发生巨变,但是历史系的老教学楼还在,我们上课的教室还在,先生住过的宿舍还在,一切依然那么真实和亲切……

先生的才华和为人,让我敬佩,他是我一生值得尊崇的史学明星。


(责编 白馗)

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