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2020致敬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你
2021-01-19 13:1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谢昱航

2020年的最后几天,寒潮突袭中华大地,人们在瑟瑟寒风中,期盼新年的到来。

回首2020,有太多的失意与沮丧令我们心灰意冷,有太多的壮举与感动令我们泪流满面,有太多的人和事令我们铭记,有太多的关怀与惦念令我们无比温暖。

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人从保卫武汉开始,打响抗击疫情的伟大战争,最美逆行者的身影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人。

这一年,当世界深陷疫情泥潭,中国积极开始复工复产,在全球经济遭遇重创的阴影下,中国经济是唯一的亮色。

这一年,国际风云变幻。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中国,力排干扰,执着前行。

这一年,中国人完成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夙愿,如期实现全面脱贫,上演世界减贫史的“中国奇迹”。

有人说,这多灾多难的年份,还是早点过去的好;有人说,2020,再见,再也不见。

而我们要说,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从悲壮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未来。这一年,我们经受了历练,收获了勇气,我们不惧风雨,我们执着前行。

致敬这伟大的时代,它验证了一个国家的担当,一个民族的志气。当然,还有你,每一个不惧风雨、努力生活的你。


这一年,中国赢的不容易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谢昱航

人们习惯用“黑天鹅”和“灰犀牛”来形容两大风险。“黑天鹅”指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发生出乎意料,但一旦发生,足以产生颠覆性影响;“灰犀牛”指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风险,危机发生之前可以预测,但没人重视,一旦危机来临,则难以扼制且后果严重。

这两类风险,2020年在中国都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如一只巨大的“黑天鹅”,令我们措手不及;而美国掀起反全球化的逆潮,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抵御洪水军民齐上阵,摘掉穷帽子集体奔小康,积极复工复产经济迎复苏……2020年,了不起的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不起的成绩单。

“抗疫”交出非凡答卷

岁末年关,中国时间已进入春节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节日的喜庆一下子被疫情的恐慌所取代。

回顾这场抗疫世纪之战,战场的惊心动魄让人记忆犹新。

2020年1月5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官方网站发布情况通报,称共发现59例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随后,感染人数不断增加,而且从武汉向全国各地扩散。到2月14日,全国累计确症人数达到66577例。

随着疫情升级,一场全民抗疫之战在全国打响。武汉“封城”,抢建方舱医院,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5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春节假期延长,学校推迟开学……措施很快显现效果,4月26日,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清零。

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人数5.8万人,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全国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总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389.3亿元、物资约9.9亿件;全国累计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74万多人。

“对生命的高度重视和健康的高度关怀,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打赢这场抗疫战的制度保障。”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对患者的首要救治原则;“救命神器”ECMO,全球存量仅千余台,通过紧急采购和国内征调,湖北一省就集中了100多台,约占全国保有量的四分之一;治疗费用13.5亿元全部由国家埋单,疫情防控财政总投入1624亿元……正是这种不计一切代价的救治和防控理念、制度安排,形成了战疫的体制高地。

“灾难面前,很多人都有善念和行动意愿。但只有在中国,这些力量才被最快最广泛地动员起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的这句话,解释了中国能取得病毒阻击战胜利的社会基础。4万多名医护人员忘我弃家,星夜驰援;满载医疗人员和物资的飞机各个城市不断起飞;从企业到个人,慷慨解囊,提供大量款项和物资;14亿人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彰显了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严密的组织系统是抗疫成功的重要经验。”唐任伍说。

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协调作用,加强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调度;各地方各方面守土尽责,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正是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防控体系,形成了对新冠病毒有力阻击。

一个多月遏制疫情蔓延,两个月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三个月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这份答卷,在最严格的考官面前,也必然是优秀。

洪水量级大 灾害损失小

从2020年6月开始,中央气象台连续41天发布暴雨预警。至9月26日,全国70%的县(市)出现暴雨,41个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列1961年以来第一位。

2020年8月19日,长江5号洪峰过境重庆市沙坪坝磁器口镇

强降雨造成700多条河流水位超警戒,多条江河同时发生流域性洪水,川渝等地的流域包括大渡河在内甚至发生了超过历史纪录的洪水。洪水导致28个省份遭受灾害。

大灾当前,仍是人民至上。国家防总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全面做到应转尽转,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据统计,汛期被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达到469.5万人次。应急管理部与相关部委主动作为、通力协作,累计下拨中央救灾资金25.75亿元,紧急调拨19.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和总价1.34亿元的防汛救灾物资。

危难之时,还靠全民力量。长江中下游5个省份是雨量集中地区,汛情最紧张的时候,每天有70多万人24小时巡堤查险。武汉正位于这个区域,武汉市民刚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撤下,又投入到与洪水的恶战。长江洪峰通过武汉时,武汉动员全市党政机关干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预备役部队、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力量全面投入布防,保持每天3万人次以上24小时不间断巡查。

尽管汛情凶猛,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一度达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但因洪受灾的损失却低于当年。截至9月18日,全国大江大河主要堤防、重要防洪工程未发生重大险情;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房屋数量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大幅下降。

复工复产成为亮点

疫情突袭,一时餐饮停业,企业停工,旅游停摆,娱乐关门,交通运输锐减,教育培训歇业,消费骤降,出口受阻……悲观的情绪四下蔓延。

“如果经济被拖垮,即使赶走了病毒,也难以摆脱危机。”这是共识,当然,也是中国高层的决策方向。

疫情一稳定,中国就积极有序地组织复工,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打击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文旅等行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发行专项债,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引导这些领域的投资;二是减税降费,减轻企业成本,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1.5万亿元;三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全年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2020年8月9日,武汉,湖北东风钢板弹簧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忙碌

同时,中国坚持扩大和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深化通关、退税、外汇等管理方式改革,不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现有的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其制度创新并适时推广,从贸易投资制度、税收制度、运作模式和监管机制等方面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在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等新规则新议题方面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国内经贸规则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效对接。

2020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超过7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一季度下降6.8%);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0.9%;投资、进出口、居民收入增速等关键指标,年内均首次由负转正。

2020年12月23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简报:从复苏走向再平衡》,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2%。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一致认为,中国成为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唯一经济正增长”,让世界仰目。其实,让世界仰目的还有很多。这一年,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世界减贫史上演“中国奇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这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中国即将提前10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2020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的发言还犹在耳畔,两天后,我们就有幸见证了这样一个划时代的高光时刻。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通过发展灵芝产业脱贫

中国的减贫与发展,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的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的贫困治理方案,为全球贫困治理树立了了榜样。中国创造性地发展出许多适合自身国情的扶贫模式,其中许多做法已经成为世界减贫史中的经典案例。

成绩面前,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

展开2021新画卷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20年的表现,凸显了中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的韧性和潜力。

2021启航,中国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虽成功控制了疫情,但全球疫情仍在恶化,中美经贸关系前景未知,加上地域政治的复杂性,目前的全球不确定性指数还处在高位;需求复苏持续弱于供给复苏,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疫情可能导致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发生剧烈调整、趋于保守,可能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是考虑到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开启发展新格局。通过国内大循环,让国内的生产流通循环起来,提高内需比重,同时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解决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问题,进而增加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了强健的国内大循环,才有条件和世界的循环结合。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的新空间。

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7.9%,表现了对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经济论坛秘书长袁幽薇说。

而“十四五”规划,也正在大变局的2020年开始部署。10月26-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作出部署。

“中央的规划建议对于过去的一系列战略举措进行了深化,进行了再定位、再调整,使它能够适应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矛盾,不但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显得特别重要。”著名经济学家刘元春说。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为此,提出了八项任务,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扩大内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1年还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将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责编 崔晓林)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