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市场主体活力的保障
2020-08-13 17:00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谢昱航

文  法治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谢昱航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求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媒体密集发声,认为“为广大市场主体攻坚克难、实现更大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是市场的一剂“强心剂”。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市场主体是市场的基本要素,决定着市场的规模和活跃度,影响着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衡量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一个指标是市场主体的数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底,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有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这些市场主体,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成就了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世界地位,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创造者。

  另一个指标是市场主体的活力,也就是发展质量。中国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好企业不断涌现的过程。2019年,中国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达到129家,上榜数首次超过美国。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优秀企业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已经跻身全球技术创新前沿。

  综合考量,中国企业发展持续稳健,未来可期。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市场体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红利。

  但看到良好趋势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客观认识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其一,中国企业总体还处在成长阶段,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与世界最优秀企业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球500强中,按生产规模、销售额算,中国企业的“巨人”不少,但在利润方面却不占优势,我们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利润可能只有上榜日韩企业的百分之一,而上榜企业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与美国企业相差数倍。其二,虽然华为、腾讯等企业,无论规模还是创新能力已能比肩世界顶尖企业,但中国这样的企业屈指可数。其三,中国企业普遍遇到了发展困难。

  困难有周期性的必然,也有突发性的偶然。进入新常态周期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L型,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甚至面临下行风险。正在这个时候,国际经贸环境趋于复杂严峻,美国采取单边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使经济全球化遇到了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采取无端打压、无理制裁等对抗手段,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则让企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短期停滞,营业收入锐减,流动性风险加剧。2020年前两个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与去年同期比,下降近9.6%,产业链上关联企业,延伸得很远。

  对于企业的困难,中国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或出席重要会议,赴地方考察调研,就恢复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作出部署,并多次强调要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纾困惠企、激发活力,短期内的确需要财政、货币多措并举。如中央所部署,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

  事实上,疫情以来,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积极行动,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定经营。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第二季度由负转正,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亮点,与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效应分不开。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广大市场主体看到,他们的发展始终在政府的议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帮扶政策不会减弱,而且会持续加大力度。这些利好消息,极大提振了他们的信心。

  但是,激发企业活力,根本之道,还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氛围,让更多企业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企业之前的成长和壮大,得益于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了成本效应、配置效应和聚合效应,极大调动了市场主体积极性。而接下来,市场主体活力激发的深度和广度,仍系于改革开放的力度和营商环境优化高度。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同时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能减则减,能放则放,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特别是要公平放权,负面清单以外,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规范权力运行,以完备的法律体系,明确权力的边界,并以高效有力的法律实施,保证权力在法定的轨道上运行。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以高效的监管,促进统一、公平、开放的市场建立,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强化企业产权等合法权益保护,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促保进良性公平竞争。监管的过程,实际是法律落实的过程。严格执法的关键,是对监管者强监管、立规矩,杜绝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等枉法行为。法律责任到位,监管才高效。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一方面放下“官念”,树立服务意识,以服务者的心态对待企业;另一方面,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体验,让服务有效果、有价值。服务型政府,一定是法治政府,只有法律的约束有效,权利保护才有效,政府才能回归服务本位 。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优化营商环境而进行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现在取消的不再是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审批事项,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越要深化改革,越要推进法治建设──法治是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责编 李硕秋)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