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40载 无愧伟大时代
2020-07-29 12:12 来源:法人网 作者:崔晓林

法制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崔晓林

崔晓林/摄

开车从北京东四环下来,穿过霄云桥下的辅路,便拐进了一条僻静的小路。小路的一侧是条小河,河边长满开花的树。春天,满树的玫红色花朵飘落,覆盖了路面,车辆犹如在花雨中行驶,让开车经过的人不忍心踩油门;而冬天,如果赶上下雪,雪地上的车辙便会伸向小路的尽头。尽头处,便是花家地南街。

相对于一公里外望京CBD的繁华,花家地南街的景象和河边小路很相似,远离喧嚣,安静而从容。过往的人们大多不会留意,临街那座有武警值守的院子,是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中央级媒体——法治日报。

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朝阳区望京地区的变化也很大,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商业也越来越繁华,望京楼市价格早已攀升到了北京最高价位地区之一,可谓寸土寸金。但这份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最具影响力的法治类主流媒体,却犹如隐士一样,虽身处奢华地带,却处变不惊。老式办公楼外形传统而简洁,与周遭的时尚潮流形成明显的反差。

《法治日报》于1980年8月1日创刊,当时报名是《中国法制报》。1988年1月1日,《中国法制报》更名为《法制日报》。2020年7月,《法制日报》更名为《法治日报》。目前,法治日报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法治传媒。

外人也许并不知道,这座面积不大,气氛静谧,显得朴素典雅的建筑,却是无数影响和推动中国法治进程重大新闻报道的诞生地,在这座建筑里坚守着的新闻人,是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他们40年如一日,书写时代,记录历史,默默肩负着中央级媒体的神圣使命。

梦回1980

让我们暂且回到波澜壮阔的1980年。

那一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通过国籍法、婚姻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

那一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主犯。自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踏上了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强国富民之路。

那一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那一年,市场经济起步,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个体饭店悦宾饭店在北京东城区翠花胡同开业。

那一年,中国首枚生肖邮票“猴票”发行。这枚价值8分钱的邮票,2019年春拍,单张成交价格为人民币13万元。

那一年,“小巨人”姚明出生。在随后的岁月里,作为著名篮球运动员和中国篮协掌门人,姚明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高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那一年,拥有99年历史的英国伦敦《新闻晚报》,没有等来自己的百岁诞辰,以《别了伦敦》为通栏标题出了最后一期,宣布该报关闭。关闭时,报社的记者和印刷工人为之举行了集会,有人还佩戴着黑领带和其他表示哀悼的标志。这家晚报的关闭使1750人失去了工作。

同样是那一年,中国传媒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值得铭记的大事——8月1日,《法治日报》的前身《中国法制报》正式创刊。彭真同志为《中国法制报》题写了报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处于拨乱反正中的政法战线,十分需要有一张上通下达,充分展示中国政法战线风貌,反映中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向法治化国家迈进的报纸。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共中央政法领导小组当时主要领导同志的倡导和关心支持下,《中国法制报》于1980年8月1日创刊发行。

《法治日报》是中央主要报纸之一,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政法战线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舆论阵地。它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宣传中国在立法、司法、执法和普法方面的成就和典型,宣传我国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报道市场经济法治建设情况,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民主法治精神,讴歌法治战线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法治日报》力图成为民主法治的信息总汇,综合治理的舆论向导,市场经济的法律顾问,普法教育的生动教材。

提起《法治日报》,著名报人、司法工作者徐铸先生感慨良多:“作为《法治日报》的忠实读者,我见证了《法治日报》的成长历程,这张报纸也伴随我从一个法科生成长为一名大法官。其间,因为工作关系,我与《法治日报》有不少亲密接触。可以说,《法治日报》是我学法的良师、办报的良伴、工作的良友。”

《中国法制报》1980年8月创刊时,徐铸还在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最初只是对开小报,一周一期。我通常是在图书馆报架里阅读这张报纸。1983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当时,法院机关书报经费很少,一个庭、组才订两三份报纸,但肯定都有《中国法制报》。每到《中国法制报》出版那天,大家争相传阅,先睹为快。有时单位政治和业务学习,就是组织大家读这张报纸上的重要文章。这张报纸之所以受到法院同事喜爱,一是作为中央政法委机关报,准确传达党中央声音,具有权威性;二是集中提供高水准的法治新闻资讯,具有专业性;三是相比其他媒体,有关法院的内容更多一些,具有贴近感,其中写法院的和法院人写的文章往往最受关注。法院干部把这张报纸看成自己的报纸,各地法院的宣传干部和一些喜欢写文章的法官由于经常投稿,陆续成了通讯员。能在《中国法制报》发表文章是很值得骄傲的,毕竟当时中央级的法治类报纸独此一份且版面有限。”徐铸撰文回顾了与《法治日报》的深厚渊源。

平凡而伟大

1980年,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党和全国人民从伤痛中走出来,社会秩序亟待恢复,经济发展负重前行,尽管已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但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总量也低得可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517.8亿元,而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万亿元,40年间,中国GDP增长了200多倍。

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法治日报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报社员工从创刊之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近700人,报纸的发行量,从当年的单期印刷几千份,到2020年的60多万份,其优质新闻产品辐射整个中国版图,是全国公检法司系统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必读的党媒报纸之一。

在媒体圈里,有人把法治日报比喻为“中国政法领域的人民日报”,寓意其在法治新闻行业里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有媒体同行曾对《法人》记者表示,如今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好了,很多中央级媒体都盖了高楼,有些建筑都成为了北京的“地标”。法治日报也应立足望京,扩张发展空间,让自己的“形象”符合中国法治媒体“一哥”的身份。

但事实是,作为中央政法委机关报的法治日报,似乎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装扮自己”上,40年来,历任法治日报领导班子牢记使命,传承光荣传统,积聚专业力量,以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见证中国法治进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商业社会风起云涌的大潮面前,法治日报无视身边繁华,耐住寂寞,积极探索全媒体运营模式,全力打造国际一流专业新闻队伍。目前,已建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法制文萃报》《法治日报·社区版》4张报纸,《法制与新闻》《法人》《法治参考》3本新闻期刊,法制网和“两微一端”等为矩阵的现代化传媒综合体。

2020年7月,《法治日报》正式更名   张波/摄

法治日报有37个国内记者站,覆盖全部省份及计划单列市;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乌克兰、斯里兰卡等国家设立了6个国外记者站;拥有一支国内规模最大的法治专业新闻工作采编队伍,在职从业人员663名。报社先后有3人获长江韬奋奖、20余人次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全国性奖项。

司法部委托法治日报社创办的“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在全国设立了379个辅导站,分别开办了法律专业和律师专业本科及专科班,通过函授,为社会培养了40多万名法律人才,其中1万多人取得了律师资格。

相比于新媒体、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有人把法治日报比作深邃的大海,表面风平浪静与世无争,但却承载着无比深厚的内涵,“《法治日报》的办报风格,就像它身在其中的政法系统一样,严谨,务实,不博眼球、不抢风头、不哗众取宠,他们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去传播严肃内容,传播正能量。”一位资深媒体人向《法人》记者表示,在各种新兴传播业态频出的新时期,能像法治日报这样做到坚定信念、心如止水的媒体并不多。

发现与推动

正是有了极强的专注力和专业主义精神,法治日报在全国政法系统拥有极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2003年,习近平同志作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

法治日报始终将各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作为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深挖“枫桥经验”的时代特征和精髓,探寻“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历久弥坚的奥秘,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2018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15周年。《法治日报》在一版开辟“新时代‘枫桥经验’新亮点”“‘枫桥经验’在全国”“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亮点展现”等系列专栏,刊发通讯稿件80余篇,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同时,法治日报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深化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论研究,推动新生代“枫桥经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更名后的《法治日报》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崔晓林/摄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法治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法治日报始终将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己任,2019年进行全新改版,投入更大力量,采用更多版面,全面、及时、准确、深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法治建设的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2019年8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周年之际,《法治日报》开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成就回眸”“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层经验”等专栏,刊发相关稿件17篇,深入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

同时,报社所属法制网、两微一端充分运用新媒体报道手段,设立专题、专栏,全方位、立体式报道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法治日报》以此为引领,聚焦扫黑除恶、市域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积极宣传报道各地各部门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中央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后,法治日报立即组织采访权威法学专家,刊发《法治保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走向胜利》一文;在一版相继开设“攻坚扫黑除恶”“扫黑除恶进行时”等专栏,紧跟中央督导、全国扫黑办督办等重点工作,紧盯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等重大案件,开展深入报道。

平凡岗位记录伟大时代  崔晓林/摄

高扬主旋律,法治日报创新推出“社会治理”专版,开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栏;加大对公安机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净网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的报道力度;开设“公共法律服务”专栏,加大宣传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助力平安建设。

司法公正是法治日报永恒的报道主题。法治日报紧紧围绕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组织策划了“新时代政法工作新作为”“谱写政法事业发展新篇章”等一系列专题,充分展现了政法机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

全方位、立体式报道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政法领域改革推进会等重要会议,会前进行充分预热报道,会中、会后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充分解读,全面展示政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紧盯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及时刊发大量报道。

对司法机关依法纠正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氏叔侄案等重大冤错案件进行深入报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通过调查报道、庭审报道、专家解读、评论等方式,为依法纠错鼓与呼,提振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

40年很漫长,40年很短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法治日报必将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走向新辉煌。(责编 谢昱航)

(版权属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