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管”和“不管”咋平衡?
2021-05-26 14:14 来源:中国网 作者:

  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近期,打着“市值管理”旗号的灰色证券交易引起各方面关注,一些合规证券、基金机构也受到波及。舆论中出现对监管不足的担忧。那么,在证券市场这个更需要市场主体释放活力、充分竞争的领域,减少干预和加强监管的平衡点在哪里?“不干预”和“零容忍”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5月22日表示,对“伪市值管理”零容忍,一经查实,将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并及时向市场公开。他同时表示,监管部门将坚持“不干预”理念,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健全业务功能等方面。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放得开需要建立在行业自己管控到位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易会满在这里阐明了一个有辩证色彩的理念,即放得开,还要看得清、接得住。减少干预与加强监管是一个治理体系内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进步的一对关系。

  实行注册制改革,是平衡“减少干预”和“加强监管”两者关系的核心抓手。制定注册制改革方案,出台一系列法律制度,都是基于市场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且是由市场各方面积极参与完成的。依法建立注册制发行审核作业流程后,在企业提交上市材料、交易所上市委进行审核、证监会进行注册,直至企业发行上市后,都要接受公众的监督。一旦发现有信息造假、财务造假、价格操作、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都将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

  放松管制,是指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理,监管部门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依法开展的市场活动。加强监管,是拿一把尺子量长短,市场主体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都可以自主决策,参与公平竞争。包括上市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都要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

  注册制改革并非降低企业上市门槛,而是门槛的设置更加多元、多层,尽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股权架构企业的融资需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企业认为,上市可以“按图索骥”——监管设定什么标准,就造什么样的材料。这是非常危险的。虽然证监会不再直接审核企业,但是利剑是高悬的。通过抽样核查、现场核查,以及对交易所审核过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复核等,依然可以对上市主体和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监管。证监会还可以指导行业协会开展相关工作。在前期对IPO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时,一些企业主动撤回了申请,说明监管压力传导是必要的。

  所以,“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是左右手的关系,是“行政之手不越位”和“监督执法不缺位”的关系。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更好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公平竞争力,把证券市场各主体的活动全部纳入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轨道,我国证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获得感才能够显著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监管体系不断完备,监管措施和手段不断增强,但是,受利益驱动,总会有人以身试法,打擦边球,利用信息不对称,采取隐蔽手段谋取不当利益,破坏市场秩序。对此,监管层必然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线索必查,有查必果。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包括一些恶性案件,不但不会影响证券市场整体形象,反而会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证券市场整体形象。


编辑:王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