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集团法律部负责人谷海燕:仲裁开辟跨境争议解决新路径
2025-06-23 15:4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惠宁宁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谷海燕,新浪集团法律部负责人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合规与争议解决问题。从数据跨境风险到国际管辖权冲突,从多国监管差异到文化壁垒,每一环都可能成为企业前行的阻碍。而仲裁具有专业性、保密性与高效性等优势,正逐步成为互联网及数据企业合规管理中重要的选项,在企业跨境争议解决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以统一的合规标准

当前,全球经济碎片化及保护主义加剧,引发诸多问题。如,贸易救济措施成为WTO成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关税232调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供应链制裁等风险增加;数据跨境风险、税务审查、反垄断合规、知识产权合规、许可牌照申请等监管加剧;跨境争议面临国际制裁挑战;平行诉讼增多;法律行动在全球多个法域同时进行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据隐私保护、反垄断、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立法标准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给争议解决带来障碍。

以数据保护为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严格规定数据处理者的义务,企业一旦违反,可能面临高达全球年营业额4%的巨额罚款;而美国则采用分散式的立法模式,通过联邦法律、州法律和行业自律规范多条路径对不同情形下的个人数据予以保护,且与欧盟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立法差异使得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制定全球运营策略时,难以形成统一的合规标准。

由于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业务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院对同一类型涉外民事关系可能存在各自立法管辖依据的差异,同一案件竞相主张管辖权或均不主张管辖权,造成诉讼管辖权冲突。

此外,冲突会给国际间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造成困难。例如,国际民商事诉讼可能出现同一案件在不同国家法院受理,法院判决所适用的准据法出现冲突,导致判决结果不一致,增加企业诉累,为企业的出海发展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企业出海面临合规难点

平台企业涉外案件具有多重性和并行性的特点。例如,同一业务需同时满足不同国家的法律要求,同时受服务器所在地、用户所在地等多重管辖;又如,企业因跨境数据传输面临来源国、中转国、目的地国并行监管;还需同时遵守上市地、运营地和投资地的法律。

因此,在赴海外开展业务时,面临复杂且多层次的数据保护法规体系。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规要求差异明显,在涉及敏感内容时,需精准把握各国的监管重点。

在境内监管方面,基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市场秩序等原因,中国企业有关技术出口会被限制或禁止。技术出口的管制分为禁止出口、限制出口及自由出口三个管制级别。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适用于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保护认证和标准合同适用于符合条件的个人信息出境。

境外监管涉及贸易管制与制裁、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国家安全审查、知识产权风险与挑战、网络安全合规挑战等。

此外,本土化障碍也是企业出海合规一大难点。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限制。因移动互联网产品依赖本地电信资源,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境外产品实施不同程度的准入限制,企业需明确产品是否被纳入本地电信服务监管范围,认准并获取本地运营所需电信牌照。

二、基础设施建设障碍。部分国家或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较差,网络覆盖地区差异大,企业面临复杂用户使用场景。

三、文化差异壁垒。不同地区商务谈判风格、决策过程、商业礼仪各异;价值观差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与接受度,需谨慎对待宗教信仰与文化禁忌。

四、劳动用工障碍。不同国家/地区文化、教育、职业观念差异大;团队成员文化差异易引发沟通障碍、价值观冲突;需严格遵守当地劳动法,合理安排劳动合同、工时、薪酬、福利等。

五、财税合规难题。各国/地区税法与税务政策不同,企业需确保税务合规,完成申报与缴纳,避免罚款、禁业等行政处罚;包括税收管辖权冲突、转移定价、财税信息对接等。

六、市场竞争考验。我国企业还面临与国际先发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

仲裁争议解决的优势

互联网企业的产业特性加剧了争议解决的复杂性。例如,互联网产品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更新迭代频繁,由此产生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证据固定难度增加。又如,网络侵权内容可能在短时间内扩散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企业发现侵权行为时,侵权内容可能已经经过多次传播和修改,影响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而且,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层出不穷。新兴业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尚处于法律监管的模糊地带,相关的法律界定和责任划分不明确。一旦发生纠纷,企业难以找到清晰的法律依据维护自身权益。

而仲裁机制具备与知识产权的国际性相适应、自治程度高,国际公约、双边及多边协议保障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优势,正成为互联网企业合规管理的重要选项。

“云仲裁”模式可实现跨国远程庭审、电子送达、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应用,提升仲裁效率与透明度。同时,仲裁还可以通过智能辅助工具,引入AI法律检索、大数据分析预测案件走向,制定电子证据认证标准,确保技术合规性。

针对科创领域,目前,我国仲裁机构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建立新型争议解决纠纷机制以及新兴技术在仲裁实践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智能的争议解决方案:当事人可自行选择案件所涉专业领域知识、经验的仲裁员参与案件。2024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受理的某国际仲裁案件中,仲裁庭作出的临时措施决定获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保全裁定与执行,系境内首例法院认可并执行仲裁临时措施的案例。这有力推动了北京市仲裁制度与国际先进、通行的仲裁制度及理念的相互接轨。

截至目前,北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52家,涉外律师超 4000人,约占全国 33%,国际企业与涉外法律服务资源丰富,为仲裁业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责编|白 馗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5年06月总第256期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