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北京城区供电公司 朱卓然

2025年 1月 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施行,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能源法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了覆盖能源规划、开发利用、市场体系、储备应急等全链条的法律框架。对于国家电网下属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而言,能源法的颁布及实施不仅重塑了行业监管规则,更对业务全流程的合规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原有的合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能源法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市场规范”的要求。本文基于国家电网产业公司的实践经验,从能源法对施工合同的核心要求出发,分析当前合同管理实践中的痛点,进而提出转变合规管理模式的具体路径,为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能源法时代的合同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能源法对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的核心要求
(一)立法宗旨与合同合规的底层逻辑
能源法的立法宗旨可概括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一导向直接决定了电力工程施工合同必须从过去仅注重技术和经济效益,向“技术+经济+合规+低碳”多元框架转型。从法律属性看,电力工程施工合同不仅是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协议,更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条款设计需体现能源法所确立的“节约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使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优化合同条款设计,使其符合能源法的规定,也是电力企业规避合规法律风险的必然要求。
(二)技术标准合规:从“企业标准”到“法定底线”
能源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能源标准体系”,并将能源技术标准作为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定依据。国家电网作为技术型国有企业,始终走在新技术应用的前沿。而能源法的出台意味着电力施工合同中的技术条款必须与国家能源标准严格对接,例如,能源法第二十五条强调“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这就要求在合同中需明确新能源项目并网的技术参数,确保符合国家标准。根据能源法第三十一条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合同中应包含智能电网设备接入、储能系统集成等技术条款。能源法第三十四条明确提出“提高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则合同要约定建筑节能率、设备能效等级等硬性指标。在合同中明确技术标准,有利于保障新能源项目合规且高效推进。
(三)环保与安全义务:从“约定责任”到“法定强制”
为符合能源法对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保与安全责任作出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条款设计应当相应作出改变。能源法时代,能源企业具有绿色施工义务,能源法第三十九条要求“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施工合同需单独设立“绿色施工条款”,明确扬尘控制、噪声排放、建筑垃圾回收等具体标准。企业应继续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根据能源法第三十九条及第七章“监督管理”的要求,施工合同应明确施工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包括安全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义务。能源法另有生态保护特殊要求,第二十四条对水电开发提出“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的要求,这一原则延伸至其他能源工程,如在山区风电项目施工中应明确生态修复的验收标准。
(四)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合同条款的合规边界
公平竞争是规范有序能源市场秩序的基础,经营主体参与能源市场应当符合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经济法律的规定。在能源法第四章中也强调了经营主体之间的禁止歧视性条款,根据能源法第四十条“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依法投资能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施工合同不得包含排斥中小企业参与的条款,如不得设定高于国家规定的资质门槛或保证金要求;面对消费者,需要符合价格相关规定,施工合同中的价格条款需明确约定计价方式、调整机制,且不得违反政府定价或指导价规定,电力企业与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时要注意甄别用户的用电性质,对于商业住宅混合楼可以使用定量定比的方式分别确定,防范出现被起诉的法律风险。电力工程施工合同也需要注意在价格、税率方面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避免出现合同无效或可撤销的理由。
国家电网产业公司合同管理的分阶段分析
(一)招投标阶段:法律衔接不足导致的合规风险
在招投标阶段,招标方应在招标文件中发布对中标单位的资质和工程质量等要求,如未能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能源法绿色施工、生态保护等具体要求,可能导致中标单位的施工方案未包含相关内容,存在合规风险,导致企业遭到罚款或行政处罚。能源法发布初期,容易出现传统招投标文件与能源法衔接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招标文件未将能源法中的技术标准转化为评标指标或未在合同主要条款中预先约定相应违约责任,导致违规成本无法转移。
(二)合同签订阶段:条款设计滞后于法律要求
电力工程施工合同大多使用格式条款模板,很难伴随新法出台及时进行修改,有时企业内部标准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如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出现问题,可能需要承担整改费用,甚至面临法律风险,这暴露了合同条款设计存在缺陷。在合同条款的设计中,应当引用相应的技术标准或环境保护标准,设置法律变动导致成本增加的分担机制,将验收条款与能源法规定的监管要求对接。
(三)施工阶段:环保义务落实不到位引发监管处罚
近年来,环境保护义务以更刚性的要求出现在法律规定中。但是部分电力施工从业者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不足,施工过程中难以落实环保义务。施工合同中的环保条款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条款内容过于原则化,未明确具体污染物排放标准;2.未约定环保措施的验收节点与责任主体;3.缺乏对施工分包单位的环保责任约束,导致管理链条断裂。对于环保意识不足的传统分包施工单位,公司除必须加强监管之外,还应当在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责任。
能源法下电力工程施工合同合规性重构路径
(一)合同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从“碎片化” 到 “系统化”
国家电网产业公司需建立基于能源法的合同管理体系,具体包括:
1.法律条款清单化
梳理能源法中与施工合同相关的条款,形成《能源法合同合规条款清单》。将能源法中与施工合同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关键要点后汇总形成清单。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罗列,而是需要聚焦合同签订与执行的实际需求,把法律中分散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具体、清晰的条款条目。其目的是让施工方快速明确合同需涵盖的合规要点,避免因对法律条文理解模糊而导致合同疏漏,提升新能源项目施工合同的合规性与可操作性。例如,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应为合同中的“能效提升条款”;将环境保护义务对应为施工中应当达到的排放、扬尘标准。
2.优化合规审查流程
在合同审批流程中嵌入“能源法合规性审查”环节,由法务专业人员或外聘律师对照清单进行双重审查,重点关注技术标准、环保指标、安全责任等条款与能源法的一致性。
(二)合同条款的精细化设计:核心条款的合规重构
1.技术标准嵌入条款
技术标准嵌入条款是在合同核心条款的精细化设计中,将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融入具体条款里。即将抽象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合同可执行的内容,明确项目涉及的技术参数、适配要求、能效标准等,让技术合规要求成为合同的一部分,确保项目按标准推进,避免技术层面的合规风险。
2.绿色施工条款
以城市电网改造项目为例,可将绿色施工条款设立独立章节。碳排放管理中明确施工能耗控制、碳排放量监测及减排措施;生态保护要求中,明确避免破坏施工区域植被、土壤和生物栖息地,必要时进行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内容中,则针对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等,规定处理标准和管控措施,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推动施工全过程绿色化。
3.安全生产责任条款
能源法第三十九条明确了预防、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电力施工是高度危险的行业,在各类电力施工合同中,尤其是高压输电线路施工合同中,需明确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要求,建立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对于高塔组立、带电作业等危险工序,需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单位、能源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在合同条款设计中也应当明确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按规定及时报告当地能源主管部门,并承担何种救援及赔偿责任。
(三)合同履行的全过程管控:从“事后救济” 到 “事前预防”
1.施工阶段的合规监测
建立“能源法合规执行台账”,记录绿色施工措施落实情况、能效指标达成数据等;每季度开展能源法合规性内部审计,重点检查施工机械排放、能耗计量器具使用等情况;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环保措施进行独立评估。
2.代维服务合规升级
在代维合同中应约定代维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停电检修的时间限定;建立用户能源数据管理系统,按照能源法第三十五条要求,为用户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能源计量器具,并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3.纠纷处理的法律衔接
在合同争议解决条款中明确“能源法优先适用” 原则,如 “本合同的解释与履行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当合同条款与法律规定冲突时,以法律规定为准”。同时,应建立能源法案例库,收集整理监管处罚案例,用于指导合同履行中的纠纷预防。
能源法框架下合规性重构的意义
(一)意义
在能源法框架下加强电力施工合同合规管理,有利于促进违规成本下降,减少不合规操作,避免罚款、整改等支出;有利于能效指标提升,通过落实能效要求,降低设备和项目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有利于减少合同纠纷,清晰权责,降低因标准模糊引发的争议,以具体数据展现合规对企业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和合作稳定性的正向作用。
(二)合规管理模式的行业推广路径
1.标准化合同模板建设
国家电网产业公司可按照能源法规定,以更高标准和要求编制《能源法合规电力工程施工合同模板》,包含通用条款、新能源项目专用条款、代维服务专用条款等模块,供全行业参考使用。模板需重点体现能源法核心条款的强制嵌入,如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的具体落实方式及不同类型项目的差异化条款,特别是风电项目的生态保护条款、变电站项目的电磁辐射控制内容。
2.合规培训与技术支持
电力产业单位可联合能源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开展“能源法合同合规”专项培训,重点讲解能源法对合同条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还可开发“能源法合同合规智能审查系统”,通过 AI技术自动识别合同条款与能源法的冲突点,提高审查效率。
3.产业链协同合规机制
推动建立“业主—施工—监理—设备供应商”全产业链合规管理体系,例如,在供货合同中要求设备供应商写明设备或原材料符合技术标准、环保的要求;监理单位在监理合同中增加“能源法合规监理”义务,对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安全措施等进行专项监理。
结语
能源法的颁布及实施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进入“法治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合同合规管理已从“企业自选动作”转变为“法定必选动作”。通过合同条款的能源法合规性重构,国家电网产业公司不仅能够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更能以此为契机推动施工技术升级与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传统施工企业的转型。
未来,随着能源法配套细则的出台与能源标准体系的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合同的合规管理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合同履行过程中能源数据的证据保存,或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能源法修订后出现的主要合同风险。国家电网产业公司应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将能源法合规管理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与实践支撑。
审核|王茜 王婧 渠洋
校对|白馗 张雪慧 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