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整治“内卷式”竞争
2025-08-20 16:33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王茜 李辽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王茜 见习记者 李辽

凌晨一点,面前的写字楼还有几层亮着灯,外卖骑手小王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超时预警”。这是他当天接的第25单,距离“冲单奖”还差7单······

“内卷”穿透了职场语境,成为越来越多行业中市场竞争的隐形标尺,竞争表现为“比谁成本更低”,增长陷入“存量厮杀”的死循环,成为行业众人“想停不敢停”的困境。随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立法剑指恶性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差异化路径,停止“内卷”,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有了更为现实、更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内卷式”竞争恶化行业生态

近日,一电商公司发布的《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该名单显示,7月加班时长排名第一的员工,累计加班159.96小时,平均下班时间为23:12。这与该公司此前在招聘平台宣称“偶尔加班”“排班轮休”形成鲜明反差。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职场人加班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职场加班现象依旧普遍。38.7%的职场人几乎每天加班,40.1%的职场人深陷“隐形加班”漩涡,近6成职场人免费加班,仅有26.5%的人能拿到加班费。

职场内卷的背后,源于行业与企业内卷的层层传导。

当下,诸多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餐饮行业尤为突出。“如今在稍微高档些的餐厅用餐,值班经理通常会主动询问用餐体验。只要顾客提出菜品存在改进空间,经理往往直接给这道菜免单。加上好评平台上的满减活动,两人用餐能节省五六十元。”据北京市民田虹(化名)观察,“这种现象至少已经持续半年了。”

不仅如此,不少餐饮品牌还下调了菜品价格,有的甚至推出“9.9元特价套餐”。一些星级酒店的大厨也走下“神坛”,在酒店门口摆起地摊。6月下旬开始,河南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率先出摊,大厨戴着高帽,穿着整齐的厨服,在酒店门外的长桌上摆出价格亲民的麻辣鸭头(6元)、小龙虾(38元/斤)、猪蹄(48元/斤)等菜品······

当下,餐饮从业者感受到的“内卷”之痛,既有线下市场的贴身肉搏,也有线上外卖平台的激烈厮杀。近几个月来,各大外卖平台掀起补贴大战,大额满减券、“0元购奶茶”等优惠活动层出不穷,成功点燃了消费者的下单热情。

对此,北京市民郭云(化名)深有体会:“原本打开某APP想买条裤子,结果弹出了外卖红包。最近一个月,每天中午花一两元,就能买到公司楼下平时卖9.9元的咖啡。”他坦言,这样的便宜谁都想占,周围同事知道后也纷纷加入。但他最近发现,楼下那家咖啡店已经悄然关门了。

“从表面看,订单量激增似乎能抵消餐饮品牌方投入的补贴,但细算下来,人工、水电、店租等固定成本摆在眼前,大幅优惠后,门店每卖出一单,几乎毫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损。”一位茶饮品牌从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平台优惠只能覆盖部分成本,让商家担心的是:一方面,长期投入此类补贴会持续消耗利润,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未来补贴力度一旦减弱,订单量就会随之下滑,陷入“不优惠没单、优惠亏单”的两难。

这场“内卷”也引起了行业协会的关注。今年5月起,湖北、陕西、云南、福建、山东以及北京等超10个省份的餐饮行业协会和烹饪餐饮协会,陆续发布相关倡议书,呼吁外卖平台停止过度补贴和超低价促销的“内卷式”竞争,共同维护餐饮服务行业的规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7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出手干预,明确要求相关平台秉持理性竞争理念,规范促销行为,为餐饮行业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同样不好过。某进口调味盐品牌在各大平台均设有店铺,该企业负责人王辉(化名)向《法人》记者坦言:“近两年,各大平台纷纷向商家施压,要求在本平台的售价不得高于其他平台。同时,如果不参与各类打折活动,店铺便会被限制流量。雪上加霜的是,同行还在不断压低价格,迫于生存压力,我们也只能选择降价,否则产品根本卖不动。”

“我们只能对同类产品在不同平台采取差异化促销策略。”谈及店铺经营状况,王辉直言,“赚钱肯定谈不上,能勉强维持平台运营和人工开支就已不易,甚至为了撑下去,每年都得往里贴钱。”据他透露,他认识的不少同行已因持续亏损关店离场。

平台的经营状况也显露出行业承压的迹象。5月,某电商平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尽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但增速已有所放缓,且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8%。

反“内卷式”竞争已成共识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平台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和载体。从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品质发展,从对规模扩张的执着追求,到向质量提升的重心转移,平台经济的发展路径不断迭代,国家的监管策略也随之精准发力。

回溯国家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历程:2020年10月前,以“包容审慎”为主基调,为平台创新试错留出弹性空间;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转入“反垄断与防资本无序扩张”的专项整治,剑指行业积弊;2023年起,随着专项整改行动画上句号,平台经济监管进入常态化治理阶段。

流量是平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流量的极致追求,让平台间的竞争逐渐走向“内卷”的困局,行业生态受到冲击。面对这一态势,中央持续释放“反内卷”的明确信号: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纳入重点工作,并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多次表态,将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系统整治。

在政策引导下,企业积极响应,全社会“反内卷式竞争”的氛围日益浓厚。今年以来,“内卷式”竞争的治理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从餐饮、光伏、汽车到电商,多个行业已纷纷加入“反内卷式竞争”行列,一场重塑竞争秩序的行动正在展开。

法律层面的保障也同步跟进。近期修订完成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增了遏制“内卷式”竞争的制度设计,其中第十四条明确: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以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这一规定为破解“内卷式”竞争困局提供了刚性约束。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刘继峰表示,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内卷式”竞争的关联,是从价格切入的。不仅如此,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更是从价格层面高度关注“内卷式”竞争。“价格本属于企业自主经营权的范畴,原则上企业享有定价自由,但前提是不得通过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秩序。”

判断是否构成低价倾销,需综合考量三要素。“一是价格是否低于成本,二是低价行为的持续时间,三是行为主体是否具备市场垄断条件。”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竞争法律事务部主管王菲解释道。

▲2024年12月12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消费者在连云区一家超市选购打折商品。 CFP

她进一步说明:“若已达到垄断条件,且无合理定价依据,并长期实施低价行为,依据反垄断法,该主体会被处以罚款。但需注意,打折销售时令商品、临期商品等情形属于例外。因此,并非所有低于成本的销售行为都违法。”

王菲强调,应明确叫停的“内卷式”竞争行为,是平台通过出台政策、附加不合理规则,强迫平台内商家参与低价竞争或低价倾销的行为。“若平台存在此类行为,毫无争议,必须立即停止。”

近日,几家平台企业已迈出摆脱“内耗”的关键一步,发文承诺,开展补贴活动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强制或变相强制商家参与,切实保障商家自主定价权。

以差异化定位突破价格战

刘继峰提醒,当前许多企业存在认知误区,仅关注传统法律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却忽视了新制订、新修订的法律所指向的新型违法违规行为。“企业需要重新理解这些法律的约束条件与规制对象,若理解不到位,很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比如,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首次在该法律体系中明确了涉及价格的违法问题,但其规制主体被限定在特定范围,即平台与平台内经营者。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的适用范围则更广,不限于平台,还覆盖实体企业。这也意味着,实体企业若存在强迫他人低于成本销售的行为,同样构成价格违法。”因此,刘继峰认为,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要及时吃透法律规定。

“我们并非拒绝竞争,而是拒绝用‘内卷’替代企业真正有价值的成长。”刘继峰说,“反‘内卷式’竞争的核心是国家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专利研发与商业秘密保护等,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产品迭代打造差异化优势,而非沉迷于价格战、营销炒作或商业贿赂。” 

如今,汽车行业正通过多种创新方式破除“内卷式”竞争,推动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有的企业通过“大研发体系”缩短流程,有的推广醇氢汽车,有的配套企业推出7纳米车规级大算力芯片,有的通过“出海”拓展空间······一旦企业实现了真正的创新与差异化,自然能跳出“价格战”的泥潭。

“良性竞争创造价值,恶性竞争毁灭价值。”不久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公开场合提到如何突破内卷:“一方面,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加大自律的力度;另一方面,领袖企业必须带头提升行业自律水平,中小企业也要按照行规行约来做,不能做价格的破坏者。”他说,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的话,我们就有了一个共赢的基础。

责编|白 馗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5年08月总第258期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