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江德斌
企业名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努力而沉淀形成的企业形象和市场评价,是企业生存和壮大的重要基础。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案例涉及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体现了人民法院对企业名誉权的全面平等保护和及时充分救济。
名誉是企业的珍贵资产,直观反映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与口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6个典型案例,从多维度、全领域对企业名誉权保护作出明确指引,彰显司法机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通过否定和制裁“唯流量”“抹黑”企业等不良行为,司法机关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中轻装上阵,专注创新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属性如何,在法律的天平上,其名誉权都受到同等的尊重与呵护。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名誉是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市场竞争力。一旦遭遇恶意诋毁、不实指控或网络谣言,轻则损害商誉,蒙受巨额经济损失,重则动摇经营根基,甚至陷入倒闭危机。
互联网时代,网络侵权行为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的特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或追求“流量密码”,肆意发布“黑稿”,恶意诋毁企业名誉。在上述典型案例中,人民法院对网络侵权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让侵权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不仅是对受害企业的有力救济,更是对整个网络环境的净化。通过明确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和赔偿标准,为企业在网络空间的名誉权保护划定清晰边界,促使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健康、文明的网络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企业名誉侵权行为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企业征信机构错误地将违法犯罪信息“张冠李戴”、测评人未经实际测评在网络发布不实言论等,均对相关企业名誉造成损害。人民法院针对此类新型侵权问题,确定行为边界、准确划分责任,作出公正判决,及时纠错,维护了企业名誉,亦有助于规范信用评价、测评等行为合规经营,引导企业向真向善发展。
司法对企业名誉权的有力保护,不仅能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更能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推动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有助于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企业和市场现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从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捍卫企业名誉具有深远意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新科技的重要力量。只有企业的名誉权得到有效保护,企业才能安心生产经营,加大投资和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个充满活力和信誉的企业群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当企业能够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发展时,整个经济体系才能更加健康、可持续地运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最高人民法院以典型案例强化企业名誉权保护,是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未来,还需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加大惩治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和社会沟通,凝聚“企业自律、法律威慑、社会监督”的合力,共同筑牢企业名誉的“防护墙”,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编审|渠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