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券商面临“不进则退”生存考验
2025-08-19 17:00:00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岳雷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岳雷

2025年A股中报季火热开场,证券行业迎来业绩爆发潮:超八成券商净利润增速突破50%大关,最高增幅超10倍;国泰海通等6巨头净利润超30亿元······“烫手的业绩正推动证券板块交易量激增。”近日,历经多轮牛熊市的私募管理人林浩向《法人》记者表示。

然而,当全行业为业绩预喜狂欢时,中山证券却以2811万元的预亏,成为唯一“赤字”的券商。这并非该公司偶然“失手”,而是行业分化加剧、资源向头部集中的真实写照——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浪潮下,缺乏独特竞争壁垒的中小券商,正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考验。

自营业务成“业绩杀手”

7月18日,锦龙股份一纸公告披露了控股子公司中山证券的处境。今年上半年,中山证券预计营收2.31亿元,同比骤降52%;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2811.77万元。证券行业整体业绩飘红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显得格外扎眼。

▲CFP

曾叱咤华南市场的区域龙头,为何在行业高歌猛进时突然掉队?记者翻看中山证券的业绩图谱发现,其兴衰曲线与自营业务的盈亏轨迹惊人吻合。

券商自营业务是指证券公司运用自有资金,在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市场进行主动性投资交易,以谋求投资收益的核心业务。这一业务犹如券商的自营盘,既可能成为利润增长的“加速器”,也可能化作业绩波动的“震荡源”。

过去5年,中山证券业绩走势犹如坐过山车,而决定其盈亏走向的关键变量,就是自营业务这个“胜负手”。

2021年,中山证券净利润亏损1.26亿元,根源在于自营业务遭遇了双重打击:一方面,监管叫停其新增资本消耗型业务,直接斩断了重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其债券持仓估值持续下探,导致公允价值损失放大。

2022年,中山证券的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全年亏损扩大至1.49亿元。自营业务继续扮演着“业绩杀手”的角色:其持有的信用债组合估值下挫;同时权益类资产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大幅减少。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中山证券自营业务扭亏为盈,实现4800万元微薄盈利。2024年,其自营业务迎来爆发增长,全年实现收入3.65亿元,占总营收的47%,推动公司整体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其营业收入同比飙升82%至7.76亿元,净利润达1.70亿元,创下近5年最佳表现。

然而,这种过度押注单一业务的经营策略,可持续性存在重大隐忧。今年上半年,中山证券自营业务再遭断崖式下跌,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仅1771万元,同比暴跌94%,近乎“归零”。这种极端波动直接击穿公司的盈利底线,使其再度陷入亏损困局。

“自营业务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林浩对记者说,“行情好时能带来超额收益,但市场一旦转向,就会变成吞噬利润的黑洞。”在他看来,自营业务能力是检验券商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与中小券商在自营业务上的差距,已从简单的规模差异,升级为全方位的系统性代差。一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头部券商依托顶尖的研究团队、深厚的投资积淀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并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有效分散风险。“头部券商在权益、固收、衍生品等领域的均衡布局,以及灵活的头寸调整能力,确保了自营收益的相对稳健。”

反观中山证券的经营困境,恰恰印证了业务结构单一的弊端。当自营业务遇阻时,其投行、资管业务板块未能起到“稳定器”作用,反而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使公司丧失了风险对冲功能。

传统经纪业务难挑大梁

“中小券商的自营困局,本质上是系统性能力缺失的体现。”上述券商人士分析,此种短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市场研判能力不足、投研体系薄弱、资产配置单一、风控机制缺失。

具体而言,中小机构往往对市场趋势反应迟缓,难以及时捕捉拐点。投研资源的匮乏,导致其信息处理能力与头部机构存在代际差距,而“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策略,更使其在市场波动时脆弱不堪。

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马太效应”加速显现。以人才争夺为例,头部券商自营部门MD级年薪,普遍达到中小券商的3倍以上。这道不断扩大的“薪资鸿沟”,使得中小券商在人才争夺战中节节败退,核心投研人员流失率持续攀升,进一步削弱了其自营业务的竞争力,陷入恶性循环。

自营业务持续低迷的阴影下,中山证券的经纪业务扛起“小马拉大车”的重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达1.23亿元,同比增加58.44%。不过,相对于公司整体经营压力而言,经纪业务收入杯水车薪。

“此类增长更多是低基数效应带来的错觉。”公募基金经理马健一针见血地指出,行业佣金率在过去5年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已普遍降至万分之一甚至更低,纵使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经纪业务仍难挑大梁。

传统经纪业务日渐式微的背景下,中山证券被迫启动战略收缩。公司营业网点数量从32家缩减至27家,试图通过“瘦身”计划实现降本增效。但这种被动调整在削减成本的同时,也造成了核心客户资源的持续流失。

“营业网点是券商触达下沉市场的战略支点,更是维系高净值客户信任的关键纽带。盲目收缩网点无异于自断触角,不仅会丧失市场拓展的前哨站,更会削弱长期的盈利能力。”马健说。

与中山证券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属锦龙体系的东莞证券,却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莞证券经纪业务收入达7.46亿元,相当于中山证券的6倍。其客户平均资产规模82万元,是中山证券的3.5倍。巨大的差距背后,是两家券商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

东莞证券深耕珠三角制造业集群,创新推出“产业金融生态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投行、资管等业务条线,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成功跳出了同质化竞争的红海。

在马健看来,当行业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时,仍死守传统通道业务的中小券商,就像在加速融化的冰面上挣扎。

中小券商生存启示录

证券行业正在上演残酷的生存游戏。数据显示,前十大券商的市场份额突破了七成,形成压倒性优势。而大概三成区域性中小券商市场占有率跌破1%的生死线,在行业边缘苦苦挣扎。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格局,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版图。

中山证券的半年报,犹如一份详实的行业病理报告,清晰呈现出中小券商的典型病症。其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转型步伐迟缓的困境,折射出部分区域性券商面临的通病。

放大视角,区域性券商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分化:一边是中山证券亏损,五矿证券、国都证券净利润负增长;另一边是华西证券以1354%的惊人增幅领跑全行业,东北证券通过深耕债券承销领域实现超150%的增长。

“没有特色专长的区域券商,未来要么被并购,要么沦为通道商。”财经评论员郑宇直言。在他看来,依赖通道业务赚取监管红利的时代已经终结,新模式正在重构行业格局。

这场变革中,成功突围的中小券商已经勾勒出三条清晰的生存路径:

数字化转型成为第一条突围之路。财达证券推出的“慧智资管”系统实现了服务升级,个人客户资产占比显著提升,其低门槛公募代销规模更是同比激增。值得一提的是,财达证券创新的“固定管理费+超额分成”模式,既保障了客户利益,又提升了自身盈利能力,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垂直深耕细分领域则展现了另一条可行路径。华鑫证券发行重庆首单知识产权ABS,覆盖30家科技企业,其ESG债券发行占比达1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聚焦特定领域的专业化发展策略,让中小券商在细分市场找到了立足之地。

渠道重构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部分券商通过优化网点布局提升单点效能,同时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差异化客户服务体系,实现了线上线下渠道的有机融合。

“当下的券商板块恰似盛夏荷塘,水面上的荷花争奇斗艳,但水下的根系质量,才真正决定谁能撑到秋天。”林浩的比喻形象而深刻。

在郑宇看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小券商正面临着“慢即退、弱则亡”的残酷生存法则。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发展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中小券商要么找到独特的生态位并深扎根系,要么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吞没。分化,正在加速;选择,迫在眉睫。

责编|王 茜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5年08月总第258期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