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王茜
“种在西湖地区的龙井茶都能叫‘西湖龙井’吗?”“仿冒茶叶品牌,可不是没收违法包装那么简单。”“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模糊,被市场监管处罚了。”······品牌是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价值优势的关键,茶叶品牌是茶叶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茶企在市场建立品牌认知度、树立企业形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品牌建设,茶叶产品能够摆脱“低端、无序”的刻板印象,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的延伸。
品牌守护的最好方式就是为茶叶专门立法。《法人》记者注意到,目前浙江、云南、河南、江苏、四川、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已出台或即将实施省内首部地方性“茶保护”条例,主要集中在传统名茶产区。随着各省“茶”法规的逐步完善,当地茶叶生产经营行为和茶叶品牌以及知识产权将受到全面规范和保护。
各地名茶竞逐品牌声誉
“喜欢喝茶很多年了,为了避免买到仿冒品,我格外留意防伪溯源专用标识,这是茶叶的‘法定身份证’。”又是一年春茶季,忙着采购绿茶的北京茶友孙先生对记者说。
▲4月18日,京港北京茶博会的西湖(狮峰)龙井茶非遗展示区。王茜/摄
4月18日,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京港北京茶博会”)现场,记者遇到多位像孙先生一样的资深茶友,积极寻找各地优质品牌名茶,溯源所喜爱的茶品产地。参观者李女士对记者说:“品牌名茶品质好,可溯源的产品令人更放心。”
展会现场,全国知名产区品牌春茶组团亮相。记者在西湖(狮峰)龙井茶非遗展示区看到,一些“非遗龙头”产品实行了统一的包装设计,设定为当下受茶客喜爱的“单泡装”和20克小规格包装,执行杭州市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产品销售规定。产品包装盒上,还标注了非遗LOGO、《狮峰龙井茶团体标准》LOGO双标识,并印制非遗传承人个人签名。而这些可以溯源的品牌名茶,明显更受消费者青睐。
此外,恩施玉露、福州茉莉花茶、大佛龙井等10余个国内知名春茶品牌展区,推出的名优茶品均标注地理保护标志,并提供二维码溯源。
市场调研显示,在选购茶叶时,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和知名品牌支付溢价,同时对茶叶的产地、采摘时机以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了解需求不断增强。
“打造优质茶叶品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稳定的品质、完整的供应链,还需要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和及时的售后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企业、协会、专家、农户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茶叶经销商张经理对记者说。
近年来,地方政府与茶企持续深耕茶品牌建设,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产业升级,全国主要茶产区的诸多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凸显。资料显示,2024年,云南“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的品牌价值达83.53亿元,山东“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到62.07亿元,云南“滇红茶”品牌价值47.6亿元,湖北“英山云雾茶”区域品牌价值达51.23亿元,山东“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7.58亿元。
近日,《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报告》正式发布。龙井茶、普洱茶、西湖龙井分别以884.14、883.60、864.70的品牌声誉位列前三,上榜的还有安吉白茶、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径山茶、凤凰单丛、大佛龙井等,共有40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4700个中国地理标志品牌中排名前100位。
品牌侵权困扰茶产业发展
品牌带来溢价的同时,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能力较强的茶叶品牌侵权严重。利益的诱惑下,“傍名牌”“搭便车”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分辨,扰乱了茶叶市场交易秩序。
据了解,多年来,经营主体多、品牌小而散、外地茶假冒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茶叶主产区名茶的品牌形象,是困扰当地“茶保护”监管部门的一个难题。部分茶企未及时注册商标,外地茶贴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冒牌销售,假冒地理标志商标等违法行为多发,茶企还存在使用近似知名品牌名称,涉及商标侵权的风险以及模仿他人茶叶包装设计、图案,涉及包装抄袭的风险。
近期,市场及网络平台出现显著标识为“信阳毛尖”的中式精酿啤酒等多类产品,外包装高度相似,产地遍布多个省市,品质良莠不齐,严重侵犯“信阳毛尖”商标权,茶叶商标的跨类别使用乱象引起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关注。信阳市茶叶协会专门针对“信阳毛尖”商标侵权问题,发布“维权公告”,要求所有涉及该商标使用的生产与销售企业必须限期整改。同时明确指出,“信阳毛尖”不仅是一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是一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此,任何将“信阳毛尖”字样用于非信阳毛尖茶品类的生产与销售宣传,都可能构成对“信阳毛尖”商标权的侵犯。
“质量好的信阳毛尖,外形挺直均整,白毫显露,汤色会有轻微的苦涩感,但回味浓醇、甘鲜。”河南信阳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苏经理坦言,“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茶叶真假。但如果品牌保护做得好,消费者只需认准品牌购买即可。”
对于“名茶标识,怎样用才不侵权”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少茶农和经营户的困惑。在多起商标侵权诉讼案件中,被判侵权的安吉茶农刘师傅对记者抱怨:“我种茶20多年,有自己的茶山、茶厂,一直叫安吉白茶,为何现在不能叫?”他因所售茶叶未获商标授权,却直接以“安吉白茶”名义销售而败诉。殊不知,按照商标的使用规则,茶企、茶农要被授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或注册商标。
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有关负责人刘晓蕾(化名)对记者说,品牌受损对整个茶叶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茶叶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更是维护茶叶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茶叶产品的健康发展。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侵权情况最为严重的当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茶叶品类的侵权位列前三。此外,茶产业繁荣的背后还有一场场看不见的知识产权保卫战。多地发布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中,不乏涉及茶叶商标和未授权擅用、假冒地理标志的侵权。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发起的“茶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为茶产业健康发展筑牢防线。
守护茶叶品牌需专门立法
茶叶行业的品牌保护之路并不平坦。目前,各地通过地方立法、行政执法、司法诉讼和行业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茶叶品牌保护。
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调研发现,当前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与不明晰。她呼吁,加强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应当立法先行,并强化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监管,加大对茶叶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要积极参与地理标志品牌的维权行动,形成多方联动的保护机制。
“我们给每一份茶叶赋予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实现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全流程的可追溯。”杭州西湖地区茶叶经销商张经理对记者说。
刘晓蕾向记者介绍:“为守护好西湖龙井茶这片‘金叶子’,杭州市连续出台《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为一个农产品立两部法规,在全力守护‘西湖龙井’金字招牌上下足了功夫。”
“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茶保护条例,但部分茶叶主产省份或地区已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涉及规范化种植、加工和销售,同时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及明确茶叶地理标志和专用标识管理等茶叶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福建重启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茶叶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非直接由某一部特定的法律全面覆盖,而是涉及到多个法律领域和条款的综合保护。
聚焦茶叶品牌保护,是各地茶叶保护地方立法目的之一。专属法规先对地方的茶叶种类进行定义,然后聚焦品牌保护,完善防伪溯源机制。各地法规都强调,对茶叶品牌需要规范管理,并对伪造、擅自制造茶叶侵犯品牌权益行为进行打击。有的地方在强调茶叶品牌保护的同时,也突出对本地茶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与几乎所有地方特产一样,对产品本身的“名词解释”是相应品牌保护的前提。以绿茶为例,杭州、日照、黄山分别对“西湖龙井”“日照绿茶”“黄山毛峰”从原料选种、色形到加工方式、加工工艺等均有详细和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都被列入地方性“茶保护”法规中。
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各地“茶保护”条例均有重点涉及。《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属于全国较早为当地茶叶立法的省份。该条例实行了严格的专用标识管理,规定标识严禁转让、遮挡或污损,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防伪溯源系统,并且要求线上销售页面必须在显著位置明示专用标识。条例还明确规定,生产经营者不得在非西湖龙井茶的茶叶包装、宣传上使用易产生误解和混淆的名称、地名或者标识及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文字或者图案标志,使消费者将该茶叶误认为西湖龙井茶。同时,该条例要求“西湖龙井”专用标识实行统一标识、分类编码、数量管控,实现西湖龙井茶鲜叶来源地、茶树品种和鲜叶采摘、加工等过程可追溯管理。
涂崇禹认为,当前,茶叶的品牌保护与防伪溯源已形成“技术+法律”的双重保障体系。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区块链溯源系统、福建南平构建的“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联动机制均为例证。他建议,未来的“茶保护”体系,应进一步构建智慧化产地认证生态系统和“国家标准+地方特色”的双轨认证体系,实现“一码溯源、全国通用”。同时,推动建立全国性茶叶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立健全茶叶品牌海外保护预警机制,制定统一的跨区域执法标准和证据互认规则,并推动我国茶叶地理标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注册保护。
责编|白 馗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