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民营企业家易被人情托举,被人情所累
2025-05-26 15:26:00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渠洋 李辽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渠洋 见习记者 李辽

“接触过很多民营企业家,我知道他们的困境和需求。”近日,面对《法人》记者的采访,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竞争法律事务部主管合伙人王菲谈起自己多年的职业经历,充满自信和感慨。

▲王菲 宋逗/摄

王菲出生于山西太原,山西出晋商,父亲也是一位连续多年的创业者,身边长辈和亲朋大多从事实业。耳濡目染间,练就了她对企业家处境的敏锐洞察力。

父辈在商场上的打拼,让王菲看到,民营企业家们既有强大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方面,作为企业掌舵人,他们在商业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格局与手段,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另一方面,他们对法律认知的缺失,也影响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执业十多年来,王菲团队承办的案件多次入选知名案例,她个人多次为原料药类国家标准起草工作担任法律顾问,参编多个数智化治理的标准文件。她代理了数千起案件,其中不乏为众多民营企业家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她发现,大部分企业家在知识产权领域处于懵懂状态,在涉外诉讼中,常常因为不熟悉法律规则而陷入被动,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企业家被人情托举,又被人情所累,在商业决策中,往往因为难以割舍的人情因素,放弃了那些看似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民营企业家的复杂处境让她深受触动,她开始深入思考,作为律师,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

面对偏见专业化赢得公平对待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王菲服务的客户大多是外资企业。代理了多个知识产权案件后,她深切感受到,境外企业在这个领域有着诸多先进的策略和手段,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与境外企业的诉讼中,这种差距有时甚至是“降维打击”。

王菲逐渐意识到民营企业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巨大需求。近些年,她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客户结构,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中来。

她近年代理的一家民营企业,长期为多家国外知名品牌代工,但其自营品牌却因商标受让时未充分调研,存在近似在先权利,引发了与一家国外品牌长达20年的知识产权纠纷。之前的诉讼中,该民营企业屡屡因商标侵权被判败诉。王菲坦言,在接触案件前也曾有过“先入为主”的判断:“一家企业持续被判侵权,似乎是以侵权为业,这名企业家一定很狡猾。”然而,随着对案情的深入梳理,她发现,国外品牌的知识产权维权背后暗藏玄机。

对方采取了“养肥了再起诉”的战术,初期放任这家民营企业自由发展,待其规模逐渐扩大后,在几个经销商处混入了带有明显侵权特征的产品并取证,还刻意避开生产厂家,针对这几家经销商提起诉讼,让这家民营企业失去了当庭抗辩该商品并非由其生产的机会。凭借这种策略,对方成功拿到了多个胜诉的判决。

多方辗转后,这家企业找到了王菲代理案件。经过梳理关联案卷,王菲发现,双方纠缠多年的侵权争议并非单向行为。国外品牌通过设置商品或店铺的关键字、企业网站认证名称等极为隐蔽的方式使用了这家民营企业享有独占使用权的文字商标,误导消费者。于是,王菲果断建议民营企业对这家国外品牌和其经销商提起侵权和不正当竞争之诉。

开庭前,这家民营企业遭遇了诸多行业资深人士“必输”的预判。王菲意识到,社会舆论存在着一些对民营企业的偏见,“仿佛国际品牌天然代表着正版,而本土企业常被预设为侵权方”。

王菲团队帮助这家企业尽力组织证据并充分说理,使国外品牌的“战术”显露。据悉,同一时期,民营企业诉该国外品牌几家经销商的案子分别在多个法院获得胜诉,法院判决国外品牌经销商侵权成立,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各方均未上诉。

在另一起专利侵权案件中,某民营企业在首轮诉讼中败诉,一度心灰意冷,停止了涉案产品的生产。然而,国外权利人安排工作人员假扮国际采购商,向该民营企业的销售人员承诺了较大的国际订单,并通过指定经销商完成交易,以此取证。王菲接手此案后,通过提出域外交易部分不属于中国法院管辖,部分证据相互矛盾不应采信等意见,打掉了原告提出的一部分事实,尽最大努力为企业维护了诉讼权益。最终,法院将该民营企业的判赔金额从对方主张的数亿元确认为2000多万元。总结这些案件,王菲呼吁民营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前,应当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预防性侵权检索工作。这不仅是对他人知识产权和竞争性权益的充分尊重,更是通过合理避让潜在法律风险,实现对自身商业投入的有效风险评估与保护。针对因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侵权争议,企业不应采取一味逃避的态度。”她坦言,“社会上的某些偏见,致使部分民营企业在面对诉讼时产生消极畏难心态。”她建议民营企业要建立基本的自信,涉知识产权争议时,至少做到积极应诉,借助专业的法律团队厘清事实,维护自身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偏见,赢得公平对待。”

缺乏认知商标或成“定时炸弹”

由于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不足,一些企业的发展之路充满坎坷。早年,许多从事代工的民营企业目睹了国际大牌高额的品牌溢价,怀揣着打造自有品牌的梦想,开启了品牌创建之路。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品牌创立初期,就因商标设计、注册等环节的疏漏,导致自有品牌与代工品牌产生混淆。王菲指出:“部分企业家错误地认为,商标一旦获批,就可以随意使用。他们觉得把商标用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有什么错。殊不知,这可能为未来埋下侵权风险。”

知识产权作为法学领域的专业分支,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的科班人员进行管理。但现实情况是,民营企业中很少配备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的员工,即便设有知识产权岗位,从业人员也多非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是技术人员兼职,甚至有些由企业家亲自决策。经过多次与企业家会谈,王菲发现,由于对知识产权缺乏了解,企业家们往往一听到专业法律术语,就感觉难以理解,因此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他们沟通,辅助他们作出正确决策。

团队近年服务的一家民营企业,其超级工厂为众多国外知名品牌代工,市值高达30多亿元,尽管高度依赖品牌与知识产权,却始终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研究人员。企业频繁更换代理机构,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产权统筹与战略布局。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企业家的孩子跨专业通过了司法考试。王菲称:“总算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另一家涉专利案件的民营企业在全球销量领先,作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其内部仅配备了一名知识产权管理员,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按照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知识产权人员应直接向企业实控人汇报,共同探讨企业经营方向、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预估相关成本。但现实中,多数民营企业就算设有专业人员,给予的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其想法难以得到重视。王菲介绍,大厂的知识产权负责人大部分隶属于法务总监管理,工作开展的空间完全取决于法务总监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如果法务总监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可能给予他们的空间会大一些;如果不重视,给予的空间则会很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认知不足,还在于知识产权投入需要企业承担商标申请费、专利申请费、维持费等成本。当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往往将知识产权视为成本负担,而非战略资产,从而在预算控制中压缩相关投入。

过去,对于知识产权纠纷,企业通常都是被动应对。经历了多次教训后,虽然开始重视商标、专利的申请和布局,但大多缺乏战略性考量。王菲认为,有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只是做了一些商标申请,但并不关注结果,“甚至有些连商标是否已经成功确权都不关注”。

有些企业盲目听从某些知识产权公司的建议,申请了大量与经营无关的商标类别,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因涉嫌囤积商标、恶意申请而面临法律风险。根据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若连续三年未使用,他人可申请撤销。即便该商标遭遇侵权,若商标未实际投入使用,侵权方也可能以企业恶意占有商标、未实际使用为由,拒绝赔偿甚至申请撤销该商标。

面对平台小企业缺乏话语权

“中国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极为脆弱,他们在大平台面前往往缺乏话语权。”王菲以商标许可使用为例称,“部分平台规定,企业若想开设品牌旗舰店,必须获得品牌商标的独占许可,然而这一限制使一些小微民营企业陷入被动。”

根据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商标独占许可的含义是,除被许可人之外,包括商标权人在内的其他主体都无权使用该商标。但在实际商业运营中,为了满足在多个平台开设旗舰店的需求,企业常常以不同市场主体的身份获取多个“独占许可”。她解释:“从法律角度来看,同一商标出现多个‘独占许可’,显然与独占许可的排他性本质相悖,这种证据上的瑕疵直接削弱了企业在维权时的力度,迫使企业在渠道拓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作出让步。”

王菲的某位企业客户本身拥有合法有效的独占许可,但因为一些平台的旗舰店准入门槛,持有几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独占许可,于是被法院判定不具备商标独占许可人资格,最终只能依据普通许可的标准主张赔偿。而普通许可与独占许可在赔偿金额上存在巨大差距——前者仅能获得数十万元的赔偿,而后者赔偿额度可能高达数亿元。“这种店铺与平台之间不对等的话语权,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努力’,成为对其自身不利的法律证据。”

面对侵权,即使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样难以摆脱维权困境。在竞争法相关案件中,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对其发展命运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虽然能否及时制止侵权与垄断行为,关乎企业能否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然而,强硬的维权手段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一些企业即便遭遇商标侵权,也不敢采取强硬的维权措施。某电商企业因为担心维权引发对方组织人恶意差评,导致店铺信用受损及遭受平台制裁,于是面对持续多年的侵权行为选择忍气吞声。“在电商生态系统中,差评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直接摧毁企业的市场根基,使得企业即便赢得了诉讼,也可能失去市场。”这种“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的现实情况,凸显了商业运营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

“长期的诉讼虽然带来法律上的胜利,但企业却可能因为市场的流失而倒闭;消极应对,则意味着企业将不得不持续承受侵权所带来的损失。”王菲称,一些企业由此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企业正在完成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制定参与者的蜕变,这个过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企业需要提升战略布局意识,平台应该完善规则体系,司法机关要强化裁判指引,多方共同构建良性的商业法治生态。”王菲说。

守住底线留住“人道”温度

商业竞争的内核往往是残酷的。王菲经手的一些案件让她对此有着深切的感悟。部分企业的员工甚至负责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认知,在利益驱动或成本控制的权衡下,一不小心就越过了法律的界限,甚至为此付出了失去自由的沉重代价。而这种情况,与国内众多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意识方面相对薄弱存在着密切关系。于是,王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案风格——当面对侵权案件时,她通常建议客户以更为审慎包容的态度去审视侵权方的行为,在处理侵权案件时,先细致甄别对方主观故意的恶劣程度,再合理界定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近年的执业过程中,王菲将这种理念贯彻于案件处理全程。她先对当事人进行深入辅导,系统分析国内外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明晰双方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在此基础上,她秉持“以和为贵”的原则,避免将对方逼入绝境。对于自己的办案思路,她这样解释,“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不损害当事人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包容或许能实现更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办案理念与目前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王菲发现,外企在考量维权力度时,更多权衡的是处理手段对企业形象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中国企业在维权时更重人情,往往只要求对方停止侵权,不愿将矛盾激化。

王菲回忆起自己代理过的案件,“有时候,当企业完全有条件对侵权方刑事立案时,企业家们却因对方是同村亲戚等缘由网开一面。他们常说,把对方送进监狱的事能不做就不做,点到为止即可。这就是民营企业家的现状,他们不仅承担着企业发展的重任,还承载着带动乡邻、回馈社会的责任,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

如今,她时常想起父辈常说的“商道即人道”。在民营经济的毛细血管里,流淌的不仅是利益博弈,更是乡土中国绵延千年的情义伦理。

王菲这位“带着温度的法律人”正尝试构建新型的服务范式,修读完心理学、计算机学的她致力于将复杂的法律及技术知识,转化为让民营企业家听得懂的语言,用亲身实践的真实案例为他们演绎市场竞争的合规边界。

“当我们谈论民营企业时,本质上是在谈论一群负重前行的探路者。”王菲望向办公室外的璀璨灯火,那里闪烁着无数民营企业的奋斗星光。“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事后救济的法律盾牌,更是防患未然的导航明灯。这份职业给予我的使命,就是既要守住法律底线,也要留住人情温度——因为真正健康的市场竞争,从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荣的生态构建。”

责编|惠宁宁

编审|白 馗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