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法人杂志电子版-2022年07月总第221期 - 法人网
P. 14

12 洞鉴









                     我们该如何从法律上定义网络暴力?笔者认                          此外,有的学者正在进一步探讨可否将民法典
                 为,其界定应采取“概念 + 列举”的方式。一方面,                    第 1198 条作为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
                 借鉴家庭暴力的定义方式,将网络暴力定义为网                        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组织者设定的一般性安全保
                 络用户之间以发送诽谤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影                        障义务,其中涵盖社交媒体、聊天群组的组织者、

                 音文字等方式实施的名誉、精神等侵害行为 ;另                       管理者或网络服务提供者等主体,使其为网络暴力
                 一方面,借鉴个人信息的法律枚举方式,将人肉                        造成的他人民事权益损害承担侵权责任。
                 搜索、私自披露个人信息、侮辱性人身攻击、软                            当网络暴力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
                 暴力人身威胁等行为表现形式,纳入网络暴力的                        时,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42 条规定,根据行

                 法律列举式定义之中。                                   为危害程度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
                     可以说,精准定义网络暴力的法律概念目的,                     罚法第 42 条包含了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
                 在于及时甄别、提前防范、独立保护,而全方位                        他人人身安全,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
                 防治网络暴力,则需要一部类似于反家庭暴力法                        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

                 的反网络暴力法。                                     他人正常生活的等大多数网络暴力行为。
                                                                  当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涉嫌犯罪时,可以适
                    精准规制网络暴力,提高治理集中度
                                                              用刑法规制此类行为。2000 年 12 月 28 日,全国
                     我国目前具有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                     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在内的八部规制网络空间的专                        规定,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门立法,还有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民法典在内                        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最为常见
                 的 21 部涉及互联网相关法律。我国对于网络暴力                     的是刑法第 246 条所规定的侮辱罪和诽谤罪,以
                 各种表现形式的法律规制越来越细化,但仍没有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

                 出台专门针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单一法律法规。综                        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上,现行规制“网暴”的法律条款呈现出两个特点:                      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日益完善,较为松散。                                   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
                     当他人民事权益受到网络暴力侵犯时,根据                      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

                 民法典第 1194 条至第 1197 条规定,网络用户或                 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为其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                        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益的行为承担相应侵权责任,适用标准依然为侵                            2013 年 9 月 10 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利用信
                 权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三要件。例如,民                        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法典第 1197 条规定,当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应                    释》,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严重危害社会
                 当知道用户利用其服务实施网络暴力侵犯他人民                        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标准,规定了利用信息网
                 事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与                        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
                 该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