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传统通胀度量会面临四方面不足与挑战
2020-11-27 15:03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7日电 央行官方微信27日发布政策研究文章,作者为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题目为《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这是自央行11月17日开设“央行研究”专栏(下设“政策研究”“工作论文”两个栏目)以来,发布的第3期“政策研究”文章。

来源:央行官方微信

文章指出,货币银行学教科书教给大家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过量(超过GDP增速)的货币扩张会带来通货膨胀。但近来这个规律似乎正在失效,形成对基本知识的重大挑战。从逻辑上来说,有三处可能出现差错:一是货币概念和范畴可能变了;二是从货币到通胀的映射关系出问题了;三是通胀的概念、范畴和度量出了问题。  

文章称,通胀既是央行观察经济金融状况的终极变量,也常是一个中间变量。传统的通胀度量会面临四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  

第一,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失真,特别是长周期比较的失真。  

周小川在文章中表示,从长期看,当前通胀度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瑕疵是,对投资、资产的价格度量覆盖比较少,权重比较低。按照过去的概念体系,与消费者有关系的主要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消费者似乎不太关心投资,投资主要与企业和企业家有关系,资产贵了,与CPI的关系不密切,但实际上资产贵了一定会影响今后生活。如果资产贵了,养老投资的回报就会降低。  

对于住房,过去的概念是购房算作投资,价格变化不计入CPI;后来则租房可计入,但在篮子中的权重偏小;再后来,人们主张把自住房用类比租金来计量,但是住房权重仍相对比较小。当全球人口上升到70亿,城镇化成为相当多数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选择,城市可用地变得很稀缺且价格高昂,使得通胀度量再也不能无视或者低估住房的因素。总之,通胀在长期度量上存在问题,特别是资产价格如何反应到生活质量、支出结构上。  

第二,以什么收入作为计算通胀的支出篮子。  

目前,CPI的支出篮子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羊毛出在羊身上”,当人们认定眼下要为养老、医疗、子女教育更多地缴款(包括税、保费等),意味着当下这些项目更昂贵了。那么,可否试测一下,以税费前净收入为篮子的、更为综合的物价指数及相应的通胀,也许更能反映“生活成本”。  

相关的另一个难题是人们是否能感知或测度自己的税费前净收入?因为许多未拿到手的收入是预扣或企业代缴的,其中一些不甚透明。尽管不好计算,但人们也是常常做横向对比的,即平均来讲,与同等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工作强度的人相比,你如果干其它工作可能的收入水平是多少。  

总之,收入的测度以及按什么收入来定义支出篮子并计算物价水平,会影响具体人们的通胀感知和预期,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篮子小了些,而篮子以外内容的价格上涨的较多。而从宏观经济模型来看,分类劳动者的平均净收入等于劳动对GDP的边际贡献,则是清晰、无可置疑的。  

第三,劳动付出的度量如何影响通胀的感知。  

周小川指出,人们想测度的一个指标是通过工作换取特定收入的辛劳程度,或者说获得特定消费效用的劳动付出。经济学里狭义的效用函数大约是指一定量的支出所能换取到的消费满足度。广义一点可以是一定量的劳动付出所换取的消费满足度,再广义一点还可包括少劳动、多休闲多换取的综合满意度。经济学已有不少文献提及或讨论过“休闲”的概念及其函数关系。人们需要休假,但目前经济学里的物价指数和通胀概念还难以应对休闲。  

如果很多人在工作中加班加点越来越多,上下班通勤时间越来越长,退休年龄不断后移,休闲也必然更少。这听起来像是上述用更多的劳动付出换取更少的消费效用,这在概念引申上应该是一种通胀。尽管现行通胀统计及分析未把这种概念和关系纳入其中,但仍可提示去关注我们最终想测度的是什么,如何解释某些群组感觉生活艰难、满意度不高的现象,以及这对货币政策的含义。  

第四,基准、可比性和参照系。  

通常,物价指数中各消费组成部分都有其权重,权重是可测度并及时调整的,这在数理上支持了跨一个年度纵向比较的可比性。  

当消费结构出现很大变化时,处理基准和权重的方法论受到挑战;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性价比变化有可能高估通缩的程度;再加上上述跨期纵比的科学性与人们常会横比的选择不一致,这就带来了争议之处。不能简单地去批评消费者说公式是对的,消费者是错的。  

当前,不少国家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不能有效达到通胀目标的问题,无论使用的是标题通胀还是名义通胀。总之,需要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对目标进行测度。测度对于经济社会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可能需要更广义的通胀概念;如何对通胀进行测度,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