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问题大米再陷舆情旋涡
2020-05-06 19:29 来源:法人网 作者:伍洲奇

文 《法人》 全媒体记者 伍洲奇

舆情事件概述

时隔数年,湖南问题大米又一次见诸媒体。

4月21日,云南省镇雄县广播电视台微信公号“镇雄融媒体”报道了当地发生的重金属超标大米事件,并称这些多达近百吨大米来自湖南省益阳市。随后,湖南益阳政府部门向媒体宣布对涉案的七家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却未公布企业名单,引发媒体和市场猜测。

随后,多家媒体介入报道并刊发评论,众多网民纷纷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并引发对湖南问题大米不堪过往的讨伐,使得湖南问题大米陷入舆情漩涡。

舆情发展态势

湖南问题大米舆情的起因,是因为云南案发地行政部门的查处,并被当地媒体报道,并经互联网广泛传播。

湖南问题大米舆情发展态势

4月21日,云南省镇雄县广播电视台微信公号“镇雄融媒体”报道了当地发生的重金属超标大米事件。新闻视频显示,现场有大米从卡车上卸下,用车辆集中碾压销毁,并被送进电厂锅炉作燃料,此外,问题大米外包装上有“益阳市XX米业”字样。4月22日、23日,镇雄融媒体发布的新闻在当地广泛传播并发酵。

时隔三日,4月24日,新华社以《湖南益阳:对涉云南重金属超标大米事件7家企业立案调查》为题,澎湃新闻以《益阳市场监督局回应“重金属大米”:已接上级通知,正调查》为题,分别报道了湖南问题大米事件的进展。湖南省益阳市委宣传部披露,针对媒体关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销毁一批来自湖南益阳的重金属超标大米”的报道,益阳市通过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决定对7家涉事企业予以立案调查,212家媒体和网站对上述新闻进行转载。

4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云南镇雄县销毁近百吨霉烂变质、保质期超期、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大米》为题,《长沙晚报》以《湖南益阳:立案调查涉云南重金属超标大米7家企业》为题,追踪报道湖南问题大米事件,364家媒体和网站对上述新闻进行转载。

4月26日,法制日报法人杂志以《湖南问题大米追查:监管部门未公布7家涉案企业名单 殃及省内米企》为题,追踪报道网民最关注的涉案企业名单,但是当地监管部门对此三缄其口,进一步引发网民猜测;《新京报》也刊发相关报道,并追踪湖南问题大米历史上的“斑斑劣迹”,多达479家网站对此进行转载。

但时至发稿,湖南益阳相关部门尚未公布涉案企业名单,也未公布问题大米成因等相关重要信息,舆论进一步持续发酵。

网民观点分析

问题大米引发舆情发酵时,多家媒体不断深入追踪报道,众多网民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随机抽样300条网民留言,可以发现网民对企业和监管部门意见很大,要求惩治的意愿非常强烈,同时对监管部门和媒体未能披露出哪七家企业涉案提出质疑。典型的网民留言如下:

网民观点分布比例

强烈谴责涉案企业:32%

@当归_2018年的夏天:对得起良心吗?生产包装时没检测还是知道了还是要卖出去?中国的食品真的让老百姓担忧,一些黑心商家不配做人!

@独舞精灵show:罚,狠狠的罚,太缺德了,我最讨厌是吃的东西和用脸上的东西,来搞这种违规的事了,对这种不合标准的东西零容忍,害人的东西。

@诗兮:从小我们就学过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么多毒大米看得心好痛,请务必严查严惩涉案人员!

@熊二也臭美:商人为了挣钱真的一点良心都没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质疑政府部门未尽职:29%

@潇won:大家都知道食品上市是需要经过严格检疫的,说到底还是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负责,有人骂那些买洋货的消费者,试问如果国内市场上都是安全有保障值得信赖的,谁会舍近求远多花那么多钱去海淘!不都是出于对自己对家人的生命健康着想,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在意民生,不要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菠菠柚:企业收回水稻的时候都要检测的哦,如果水稻重金属超标是不能卖的!其实湖南一直都有在治理重金属超标问题,但是没治理好。

@干净么食安:说真的,真要查的话,要源头查。大米重金属这个问题,商家、农民都很冤,除非污染严重的地方禁止种大米。这样的立案调查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解决不了问题的形式主义。

要求公布涉案企业:25%

@Envy宝贝:想问问是哪七家?

@大壮壮牛:为什么不公布企业名称呢?

@当心鬼吹灯:指不定这七家还有我认识的。不知道食品安全监管是怎样监管?反正那些中小加工厂肯定没有检测设备。

@元气满满的98:能不能公布出来是哪家湖南公司生产的?这边一些快餐店都是用湖南产的大米!

@心理小师谢小白:强烈要求公布企业名称和批次!

@2020是庚子:哪七家?哪里的产地?,新闻不能只报道一半。

引发不良联想:12%

@疯狂的改名字:怎么会超标呢?种植时候就超了还是在加工的时候,亦或在运输,仓储的时候?

@荔枝小卷:到底持续了多久?而且湖南大米重金属超标是怎么造成的,看到有个评论说湖南化工发达水土里的重金属就超标所以导致如此,很多本地人都不吃本地米了。又联想到疫情期间很多地方过度消杀,水土中的消毒液会不会也超标,能不能被分解掉。

@番茄小琼:我是湖南长沙的,我老公山东的,他理工男,就一直不喜欢买湖南米,不是侮辱歧视什么的,真的是因为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很多地方土壤本就是重金属超标的。

其它:2%

主流媒体观点

重金属主要就是“镉超标”。当地证实,镉大米“来自湖南益阳”。又是湖南,又是镉超标。这不是第一次,三年前湖南镉大米事件,举国关注,还处理多人。再往前溯,七年前至今,每隔一两年,湖南以镉为首的超标“毒大米”,就会闯入公众视野。近十年,依然未绝迹。且,和这次一样,或广东或云南,每次都异地抽检,爆出问题,而非当地作为,自查自纠。

所以如此,是因人家根本不认为这是“问题”。一度宣称爆“镉超标”只为压价。当时“湖南监管避谈镉大米,称要保护农业经济”:全国都有,湖南早已存在,过于炒作,影响很大……有此监管态度,为何十来年“‘镉’绝不了”,自不必惊诧了。“每年重金属污染1200万吨粮食 3成大米铅超标”“投资10多亿元的湘米去‘镉’试验”,为何难奏效,也不难理解。

——封面新闻

这次的镉大米之所以被发现,是镇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日常检查工作中,发现了一批不合格的米线,进而追溯到了镉超标的大米。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米线是如何流入市场的,如何被允许加工的?从湖南益阳到云南邵通,它们又是如何“闯关”的?显然,这次湖南益阳再次流出镉大米,除了要追究涉事企业的责任,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责任,也应追查到位。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应该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空间。只有刮骨疗毒,彻底整治排污企业、严肃追责,把好质量关、织牢监督网,才能给民众吃下定心丸。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应该将执法重点关口前移,前置到生产端,而不仅仅是在流通和销售端把控粮食安全。想来,只有不让镉大米种出来(无论是人食用,还是其他用途),才是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顽疾的办法。

——新京报

舆情处置点评

从湖南问题大米事件来看,出问题的显然不只是大米,还有生产大米的企业,和监管大米的政府部门。

首先可以看到,发现问题大米的并不是大米生产地湖南益阳,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镇雄,问题的根子和源头,其实就在湖南益阳。案件发生后,云南镇雄当地媒体于4月21日报道,在此之后长达3天时间,湖南益阳相关部门没有任何表态。处置舆情事件就是与新闻赛跑,俗称“黄金4小时”,速度对于舆情处置至关重要,但湖南益阳相关部门坐失良机。

4月24日,湖南益阳相关部门终于忍不住出来表态了:对涉案的七家企业进行立案调查。除了反应太慢了一点之外,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处置办法,但湖南益阳相关部门又出了“一招错棋”:不予公布涉案七家企业的名单。看看网民的态度吧!还有这样的政府部门?!老百姓每天要吃的大米出了问题,具体案情可以按程序严肃查处,七家涉案企业的名单总该公布吧,要不老百姓怎么选择?没有选择那就整体回避,很多网民表示将全面拒绝益阳乃至湖南的大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切割原则,是舆情处置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湖南益阳相关部门宣布,七家企业涉案,我们已经立案调查了,他们这七家企业的大米消费者暂时就别买了。别的企业还是好的,消费者可以选择。但是,湖南益阳相关部门的三缄其口,直接祸害了当地更多的大米企业。难道这些企业生产的大米真的也全部都存在质量问题?

4月26日,当湖南益阳相关部门面对媒体的持续追问,依然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拒绝向媒体披露七家涉案大米企业的名单。于是引发了媒体和网民对湖南大米的历史问题进行批判,新京报和封面新闻措辞颇为严厉地批评当地相关部门,致使湖南问题大米陷入舆情漩涡。当地大米企业在该场舆情漩涡中“躺枪”,声誉与销售均遭受重创。

准确地说,在这一次舆情危机中,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当地其它米企和农民,在疫情对经济创伤如此严重的今天,声誉与销售遭受重创后,他们既没有行政权威也没有经济能力来处置这场危机,不知道他们怎样才能从危机中爬起来。看来,喊提升营商环境喊了这么多年,看来湖南益阳相关部门还需要来一场深刻的学习与反思。(编辑 彭飞)

编辑: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