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魔力无限”
2021-02-23 09:16 来源:法人网 作者:曹萌 姚瑶

法治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曹萌 姚瑶

从三角形港湾到太湖平原,千年以来地貌的变化,承载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发展的重要轨迹。作为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以及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先行探索,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企业规模,如今的长三角已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长三角”

2021年的冬日清晨,北风呼啸而来,刺骨而干燥,一列列高铁从北京南站驶出。列车拨开淡淡的薄雾,快速南下奔向沪苏浙皖的广博地域。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人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道出了古人因交通不便而饱受的相思之苦。不过,如今的中国长三角早已“旧貌换新颜”。日趋发达的交通网络让远隔万水千山的思慕之情,化作一个个“相见不晚”的真切拥抱。

“家里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我最近时常回去看他们。”出生于苏州、工作在上海的阿峰对《法人》记者说,现在从上海到苏州很方便,每天都有将近200班次的高铁和动车,最快用时不到30分钟。

像阿峰这样频繁往返于沪苏两地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能够兼顾家庭和工作,得益于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原先的“两地跑”只能选择“两地分居”,而如今却可以实现当日通勤,从上海到苏州、昆山、嘉兴、南通、无锡等十几个城市的物流甚至可以实现2小时跨市跨省送达。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长三角地区已拥有21条高铁线路,长度达5306千米,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陆域的所有省辖市均已开通动车。长三角各中心城市之间可享受1小时至1.5小时的客运服务,即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宁波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为骨干,打造1小时通勤圈。

不久前,一张从合肥南站到合肥南站的火车票引起不少网友诧异。合肥南站为何既是始发站又是终点站?原来,这是长三角地区首次开通的一条环线高铁,全程437公里,用时约170分钟,沿线共有12个车站,覆盖了安徽巢湖等长江流域的多座城市,实现一车直达。在2014年9月国务院规划中,合肥与杭州、南京并列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2019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工作部署,指导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规划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总体形成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同时,该建设被写进多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届时,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未来将进一步扩容,大量省际断头路将打通,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公里/万平方公里。

目前,长三角地区铁路每年承担的旅客发送量占全国20%以上,而该数字仍保持上升趋势。各都市圈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而将在经济社会功能、生态保护、交通网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跨越发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常态。

择“宜地”而居:生活在“魔都”周边

黎明破晓,永不停歇的黄浦江穿城而过,滚滚东去,刚刚送别了华丽夜晚的上海又将迎来新一天的喧嚣。

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明清起便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如今这里更被誉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人称“魔都”。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凭借国家首个自贸区的高层级开放平台,打造了长江经济带新引擎,GDP总量已连续多年独占鳌头。从被动“兼并”到主动联合,从疯狂吸附8市产业到主动辐射带动“小伙伴”,上海早已成为全国全面开放的新高地,展现出圈域城市的竞合样本。

“魔都”的魅力自然令人无法抗拒,这里汇集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和工作机会。但是,高额的生活成本也令很多人望而却步。江苏南通人圣丞对记者倾诉,自己本有机会到上海工作,但他却选择了六朝古都南京。“相比上海,在南京工作生活的压力小很多,安家成本也低得多。

在圣丞看来,相比上海的时髦和洋气,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周末行走在明孝陵、鸡鸣寺、玄武湖、清凉山……让人切实感受到朱自清所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痕。”

南京往返上海的高铁仅需一个小时。伴随着一线城市生活、工作压力的激增,很多“80后”“90后”开始将目光移向了新一线城市。而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副中心之一,成为优选。

“我来这里10年了,从蓬勃少年到中年大叔,从孤家寡人到三口之家,我见证了苏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与辉煌。”来自北方的召儿则是长期居住在苏州,虽然他现在仍听不懂苏州话,吃不惯苏帮菜,但他喜欢这座伴他一起成长的姑苏城。

常年奔波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工程师老徐告诉记者,苏州、南京、杭州这些城市的繁荣兴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上海的快速发展,其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带动功不可没,成为众多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向往之地。

长三角全域是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一市三省是长三角空间结构的第一个层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区是长三角空间结构中的第二个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在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上述27个城市除温州市,即26个城市被定义为长三角城市群,亦即这个规划的规划范围。而在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则用“中心区”取代了“城市群”的概念。

因此,上海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将在全域一个中心区、三个城市群、六个都市圈、若干个城市(镇)空间发展,辐射周边一小时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地区人们生活的核心地区。

江浙“挑大梁”:综合实力“所向披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而从长三角各大城市发布的2020年“成绩单”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展示出了强大的聚合能力,共有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等8个万亿GDP城市,约占全国万亿GDP城市的三分之一。

从分布省份来看,江浙两省“挑大梁”:江苏省以10.27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江苏也是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元的省份。此外,根据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人均GDP达12.5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排名全国各省份第一。自从2009年人均GDP登顶全国之后,已连续12年稳居全国各省份之首;而浙江省则以64613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四。

从分布城市来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2020年,上海市以38700.58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城市榜首。

2020年11月19日,由长三角三省一市企业联合会共同发布的“2020长三角百强企业排行榜”出炉,长三角百强企业在2019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上均取得了两位数增长。

数据显示,长三角百强企业2019年的营业收入再创纪录,达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9万亿元,增长率为13.57%。其中,上汽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苏宁控股、恒力集团、中国宝武位列榜单前五,分别分布于上海、江苏等地。同时,2020年长三角百强企业中有21家跻身世界500强,有128家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这充分证明了长三角百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长三角的新兴服务业也十分亮眼。据统计,2019年长三角服务业百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82万亿元,增长率达到14.54%,净利润5289.5亿元,增长率达到32.49%。其中,互联网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抓住消费升级、需求转变的机遇,经营业绩有了新突破,拉动了长三角服务业实现高增长。

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后,长三角这个中国一体化发展的模范生,依然展现出了不俗的动力和韧劲。

1月26日,记者来到全国规模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中国南京软件谷,这里虽然被千年古韵包裹着,但却难掩高科技的气息。

站在软件大道上,望着中国移动、vivo等企业的一栋栋大楼,南京已不仅仅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古都,科技创新的活力让金陵城变成了“中国软件名城”。

据了解,2019年南京软件谷实现了软件业务收入1800亿元,占南京市比重35%以上。目前,这里已聚集了华为、中兴等涉软企业27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及世界软件百强企业达15家,中国软件百强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32家。

“软件现在已是南京的支柱性产业,软件谷内的企业不仅多,而且质量也很高。”以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为主的开鑫科技总经理周治翰对《法人》记者表示,该行业在南京乃至整个江苏省都具备很好的发展优势。一方面,由于这里的高科技产业不断快速发展,对金融科技服务的获取途径和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产业与金融科技服务的日益融合下,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大幅提升了客户体验度和服务效率。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创新是长三角的永动机。从港湾到平原,从船舶到高铁,从上海到苏州,从传统到新兴,长三角以海纳百川之势跨越式前进。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那一刻,已经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为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刊载自《法人》杂志2021年2月第204期封面故事栏目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