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王茜
近年来,中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通过一系列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举措,助力中国企业跨境投资“全球开花”。
▲CFP
在被称为“出海元年”的2023年,是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步伐,通过海外投资和并购活动,不断拓展全球市场的一年。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勇当走出去的“排头兵”。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材料显示,中央企业已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一万多个项目和机构,同时积极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出海,在产业园区、能源电力、通讯信息等领域与地方国企、民企通力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也将触角拓展至海外市场,开启新一轮“出海进行时”。数量庞大、灵活性高的民企在“出海”过程中坚持通过创新开拓市场,携手合作共谋发展机遇,不仅促进自身更大发展,而且为海外市场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动力。但是,在创新驱动下,企业“出海”的全球布局还面临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等诸多现实考验和挑战。
构建完整出海生态
据了解,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主要包括出口及供应商合作、海外并购、投资自建三种路径。
2000年以后,海外投资进入飞跃发展阶段。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为标志,中国对非投资进入逐步成熟阶段。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遍及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其中,建筑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成为中国对非投资前五大行业。截至目前,中国已在非洲建有20多个经贸合作区。
“中国对外投资,除大型公司外还有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借助合作区作为平台,获得了相对集中、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近日,从事多年涉外法律服务的中伦文德胡百全联营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林威对《法人》记者说。
中国对外投资追踪数据显示,继2019年中非贸易额创纪录达2087亿美元之后,2021年再创新高,总额达2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5.3%。至此,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此外,根据《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中非民间商会出版)显示,截至2022 年底,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 470 亿美元,3000 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而《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3)》指出,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分布在 52 个国家。
随着全球经济及电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现与亚太合作伙伴90%以上的税务减免或零关税,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进入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市场诞生新趋势。
▲2024年9月,中资企业建造运营加拿大首条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投产下线。CFP
当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日益紧密,东盟与中国已互相成为对方最大的交易伙伴。2024年3月,《经济日报》发文称:“中国为东南亚经济增添确定性。”
《2024年出海东南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显示,中国—东盟贸易总额已从2013年的443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逾6.4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4%。自东盟组建以来,该区域已成长为GDP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当前东盟已经成为世界第5大、亚洲第3大的经济体。
“2018年以后,中国企业向东南亚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多。”报告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直接投资额以及在当地的FDI(外国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采取海外贸易、海外营销、海外运营和国际化运营等具体模式。
“对于计划出海东南亚的投资者而言,亟需廓清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现状,明确东南亚各国稳增长需要直面的问题以及普通民众的经济增长关注点。中国对东南亚重点国家已有的产业投资情况、投资模式等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启示和借鉴。”报告一负责人提示。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041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7%。《中国企业“出海”之路 投融资全路径》(以下简称“报告二”)分析,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从传统的资源获取型投资,到技术、品牌、市场获取型投资,再到全球产业链布局,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2024年中国产业出海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三”)侧重于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动态研究。该报告总结了我国重点产业的“出海”现状和新机遇,同时指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出海”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高端化、智能化、软硬实力兼备等方向。各类上下游服务供应商为“出海”企业提供营销、技术、支付、物流等各类服务,“出海”方式包括随同客户一同“出海”和直接服务海外市场两种发展路径。
此外,报告三指出,海外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如何选择合适的目的地和运营策略,并将中国产业优势复制到海外,成为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
避免“常识性错误”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踏上国际化征程,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企业在海外市场频频因犯“常识性”错误产生误判。
其实,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机遇、挑战和风险的共存。想要抓住这一蓝海,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可能带来不可控的经济、人力以及时间上的损失。
报告三总结,在大量“出海”案例中,中国企业对于商业和法律“常识”存在的误区,是影响海外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
近日,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龚乐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常识错误”的产生往往源于对当地法律、文化的认知局限和缺陷以及对国外游戏规则的不熟悉。这些失误不仅让企业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有时甚至还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可能危及企业的国际声誉。从律师角度来看,这些“认知”局限可能导致企业遭遇相关争议、诉讼、政府调查与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龚乐凡进一步对记者分析,在“出海”过程中的所谓“踩坑”,其实源于“信息和认知严重不对称”导致的重大决策失误。“当地的常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完全是盲区。”
2022年,一项埃森哲调查建议把“风控与合规”作为企业“出海”的第一关注要务。但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企业聘请的商业顾问、法律顾问,并未拥有在海外从事法律和风控业务的实务经验。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海外的关键性法律规则和当地重要的“常识”,由谁来负责提示企业?对此,龚乐凡表示,企业决策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过去经验和早期决策的影响,在海外发展中难以扭转和调整。因此,中国企业拓展跨境业务需要结合相应的游戏规则进行统筹布局,应深入对投资国进行法律和法治环境、营商环境、重大风险的尽职调查,充分评估,制定风控的战略以及危机预案。此项重任应由企业信任的独立外部法律顾问和风控顾问担当,在战略高度帮助企业设计架构,建立风控与合规体系,在信息保密和隔离上,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知风险而谋全局
对于有“出海”意向的中国企业,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出海去哪里”。这需要企业在筹备阶段就对一个或者数个潜在目标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研究当地供应链基础、政治稳定性、合作伙伴背景等影响业务运营的关键要素,从而准确判断市场成熟度、目标市场与企业自身的匹配度等情形。在筹备完善后,企业可以进一步依据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发展目标、能力现状等,判断各目标市场的优先级,设计全球化战略路径,优先布局深耕核心市场,再逐步、有选择性地向其他市场扩展。
报告三指出,“出海”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法律和文化差异、供应链稳定和人才管理等诸多挑战,“出海”企业积极应用AI等各类前沿技术与自身产业结合,提高数字化能力,变革生产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政治、文化和法律环境,对自身产品和管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地化改造,以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
林威的团队从事涉外法律服务近30年,他在与企业的沟通中,明显感觉到大家最关切的还是法律风险与安全问题。
他以非洲向记者举例:“非洲有55个国家,多法系的特点十分显著,除了传统意义上熟悉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外,还有伊斯兰法系和混合法系(即前述各个法系的交叉融合法系),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同时,政治不稳定也增加了中企在非投资的风险。但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是合法合规地处理各项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赴非中企在合规方面近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24年11月20日,中国石油非洲某A级项目公司获颁GB/T35770-2022/ISO 37301:2021合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中国石油集团首个通过合规管理体系双认证的海外公司。“本次认证对我国央企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与运输领域的投资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央企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残酷的市场中,除了技术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法律和政策风险,懂得游戏规则之后再去投入产能。中国企业应当学会在海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法律前置”,即在法律方面投入足够预算,在懂得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出海”,做到“谋定而后动”。
编审|渠 洋
责编|白 馗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