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博程:伴数据而行
2024-12-20 10:26:50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见习记者 李辽

法律,这个常被视作刻板的领域,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苟博程看来,却充满了鲜活的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律师实践,他在为众多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服务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了更多感悟。“那些看似冷冰冰的法条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和崇高的法律精神。律师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苟博程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他不仅对法律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也大胆拥抱未来科技。“律师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拥抱科技的浪潮,迎接变化,迎接挑战。”在与《法人》记者的深入对话中,苟博程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位诉讼律师的专业形象,更像是一位对职业、行业、未来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思考者。

敏锐洞察 揭开真相

在苟博程眼中,律师不仅是法律条文的诠释者,更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能手。他们需要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转变成鲜活、通俗的语言,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明晓。对于那些棘手的疑难案件,他认为,关键在于透过表象发现事件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家建筑领域的地方国企,陷入长达10多年的诉讼泥潭,在一审、二审以及相关平行诉讼中都已败诉。当所有人都认为案件已成定局,无法逆转时,苟博程却接手了这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院”)启动了再审程序,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法律功底,在法庭上进行了精准的阐释,最终为委托人赢得了胜诉判决。“最高院支持了我们的观点,案件在再审阶段成功翻盘,为委托人挽回了巨额损失。”苟博程回忆这一高光时刻,感慨地说,“律师要有发现核心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诉讼思路的极致追求,这十分关键。”

他坚信,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是衡量律师价值的最高标准。

在另一起案件中,苟博程担任刑事辩护律师,揭开了一家P2P公司大股东精心策划的阴谋。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兼法定代表人,是一名资深律师,精通法律。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以房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然而,当房产处置出现纰漏,投资人纷纷向公安机关报案。大股东意识到法律风险后,想减轻自身责任,于是将公司CTO(首席技术官)推上前台,任命其为CEO。CTO被检察院建议量刑6年有期徒刑,而实控人大股东被建议量刑3年有期徒刑。

苟博程并未被表象迷惑,他凭借专业的洞察力,挖掘出关键证据,证明了CTO的罪责被放大,而公司的实控人是那名大股东。最终,法官改判实控人大股东6年刑期,而CTO的刑期则减至4年。“通过一个案件把事件背后的真相还原,为委托人争取最大的权益,这是衡量律师价值的最高标准。”苟博程说。

数据驱动 法律变革

在对律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中,苟博程敏锐地捕捉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其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三大支柱:算法、算力和大数据。“算法有相应的逻辑,算力的发展依赖于电力和GPU的进步,中国在这方面虽处于追赶阶段,但进步迅速。因此,作为律师,最应该关注的是数据——有用、有效、可信的数据。”苟博程说。

数据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核心资产。为引导企业加强数据合规管理,保护个人信息,保障数据安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国家已经颁布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今年11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标志着中国对数据战略的高度重视。苟博程认识到,作为律师,关注数据问题对于为企业法律服务而言,意义重大。

他参与起草了国内首部数据资产融资标准《可入表数据资源信贷融资基础要求》和国内首部AI知识产权标准《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指南》。

不久前,湖北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以商业秘密作为质押物,顺利获得某银行120万元贷款。苟博程说:“过去,我们将商业秘密视为知识产权,认为用商业秘密进行融资类似于权利的质押,但这仅是传统思维下的考量。此次贷款的成功发放,标志着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数据,在融资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新的突破。其意义在于,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数据拥有巨大价值,谁掌握了数据,谁能更好地发掘和运用数据,谁就掌握了生产力,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数据。”

尽管上海、广东广州、北京等地已建立数据交易所,但交易量还未达到预期。苟博程认为,其背后原因在于,整个数据交易规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数据交易最根本的前提是法律底层架构要清晰。数据究竟归谁所有,这是一个业内探讨已久但没有明确答案的话题。”他举例,“就像我们利用打车软件打车或使用外卖平台订餐,会涉及很多个人信息,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也就是通常说的数据确权,是核心所在。其次,还有数据价值如何衡量等数据资源处置的问题。”

当前,法律并未将平台这类数据掌控者称为所有者,而是称作数据持有者,这反映了数据权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因此,在为数据交易平台制定标准时,苟博程提出了一个关键意见,即建立明确的数据规则体系。“平台对数据应该进行清洗、标注、筛选和整合,这对于确保数据交易的合法性来说至关重要。”

“未来,数据将成为每家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律师事务所也蕴藏着海量的数据财富。每一个案件、每一份资料,数十年积累的案件档案,都是宝贵的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智能化处理,将变得有价值,甚至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苟博程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制定规则,如何设置有效的管控机制以及如何在不破坏现有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使数据变得有价值。在他看来,数据合规将成为未来律师业务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人工智能尚未迎来爆发的奇点,数据的价值还未被普遍衡量和认可。“大多数律师也还未意识到这一点。”但苟博程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当个人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人们将能够分享到数据带来的收益。

人工智能 洞见未来

“人工智能将对各行各业带来冲击,律师、记者、医生等职业无一例外。”苟博程称,“诉讼律师因为掌握了一定的裁判辅助权,可能是最后几批受到威胁的群体,但这种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法律行业也不例外。据悉,一款法律大模型目前正以“实习律师”的身份“积累经验” 。虽然目前看来,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全取代真人律师助手,但苟博程预见,未来二十年甚至十年内,人工智能必将在法律服务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果持续对其进行语料输入和智能升级,这些产品有望迅速成长为高级律师,甚至快速晋升为高级合伙人,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超越大部分律师,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如今,全国有70多万家法律服务机构和近400万名法律从业人员,有4万多家律师事务所和75万名律师。“律师行业很卷,竞争很激烈。”但苟博程认为,若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提前布局,有助于案件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律师完全有机会为法律大数据赋能。

在中国,律师行业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这些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足够的可信度。一旦输入的语料存在偏差,可能导致模型产生错误的判断,产生模型幻觉。因此,法律数据的清洗和标注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确保大模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目前,已有法律大模型能够演示人工智能起草、修订合同的基本操作,但这些模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它们能够在金额或管辖地等基础信息出现错误时进行修正,但在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时,仍然需要律师的精确判断和专业处理。“重大疑难复杂的商事问题,背后必然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进行完善和指导,成为人工智能的法律导师,能为法律服务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苟博程坦言,律师不用对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而担忧,应当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

他畅想未来,以后每家公司都可能拥有自己的AI律师,这将大幅降低企业的法律团队成本。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单一律师的知识库毕竟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多个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一个AI律师则能通晓世界各国的法律,为企业提供无国界的法律支持,这对于企业出海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苟博程强调,“未来谁能占领人工智能法律界的制高点,谁能更好地推出与数据行业相关的高质量法律产品,谁能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布局和发展,谁能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法律行业,谁就能掌握行业的未来”。

编审|渠 洋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