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仕梅:从大山里走出的税法专家
2023-12-05 16:07:46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李辽
分享: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在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落,山高路陡,地广人稀。40多年前,廖仕梅还是个7岁的小女孩。一天,她爬上村子附近那座海拔1800米的山峰。站在山顶,放眼四望,山的外面依然是山,层层叠叠,连绵不绝,“那时我就在想,山的外面是什么样子,我感觉一辈子也走不出这崇山峻岭。”回忆起童年往事,廖仕梅近日向《法人》记者感慨,在大山面前,她深感自己的渺小。

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廖仕梅受访者供图

那时的她何曾想过,不服输、不认命的自己最终在家乡孩子中脱颖而出,走出了那座深藏于大山之中的村庄,又获得了去省城长沙读书的机会,之后在首都北京落脚,成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最后与“税法”结缘,帮助一些企业家走出困境,被称作是“货真价实”的税法专家。只不过,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

“世界尽头”的往事

“小时候,我们村很落后,就像世界的尽头,一切繁华、先进的事物都与这里绝缘。”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从两三岁起,廖仕梅就开始在灶台边帮大人吹火加柴,三四岁开始跟着村里大一些的孩子摘猪草。

直到去县城读初中,她才见识到了与山村截然不同的世界。廖仕梅回忆:“城里人的衣服鲜艳夺目,总是那么干净,而我的衣服上面沾满了猪草、牛草的汁水,怎么也洗不掉;同学们总是有用不完的草稿纸,也不用干活,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

一到寒暑假,她就回家拼命帮父母插秧、收割、砍柴、扛树枝、织毛衣、做布鞋……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就算成天干活,家里的农活也永远干不完。从此,廖仕梅开始一心一意读书,把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她的学习背负上了改善家庭现状的沉重使命。1990年,廖仕梅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成绩优异的她报考了中专。每月有36元补助,从此她不再为吃饭发愁。

但廖仕梅心里依然有解不开的结:“我特别羡慕升入高中的同学,做梦都想上大学。”读中专时,她开始参加自考,自学法律。这源于她幼时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对律师的专访。“律师在法庭上口若悬河,对法条谙熟于心,我想长大后也成为这样的人。”备考时,因为没有辅导书,周围也没有可以请教的老师和共同探讨的同学,廖仕梅经常为了一个小问题冥思苦想数天甚至数月也找不到答案。一次,她鼓起勇气给一名刑法学教授写信请教,对方几次诚挚的回信激发了廖仕梅更高的学习热情。

中专毕业,廖仕梅被分配到村小教书。两年后,她获得湘潭大学法律专科文凭,被调到乡中学。虽然有了还算体面的工作,但对大学的向往激励她坚持学习。1999年,她考上湖南大学经济法专业的公费研究生。

2002年,廖仕梅硕士毕业,成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名老师。从大山里走出的她,乡音难改,与人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在公众场合,她一定藏在角落,从不主动发言。

学院给刚任教的廖仕梅安排了5门课,这让她夜以继日备课也无力应对,上课效果可想而知。整个学院,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学生,一提到廖仕梅,第一印象就是“上课特别差”。

之后,廖仕梅不再任教专业课。她回忆,“当时系里只有十几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有专业课,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只有我在一旁傻傻地看着他们。有两年,我还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却没给学生们上过一门专业课。”这番遭遇让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怀疑,整个生活被自卑笼罩,“一走进学校,我便抬不起头来,以前逢考必过的自信再也找不回来。那段时间几乎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不愿意出现在办公室,甚至不愿意出现在人前。”

2007年,廖仕梅终于等来了一门专业课——税法。“我当时对税法一无所知,但特别珍惜这个机会。经过学院组织试讲,领导们讨论后,终于同意我上这门课。”她如释重负。

打通“最后一公里”

税法牵涉的知识体系庞杂,直到2014年,廖仕梅还一直处于书本研究阶段,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 实际运用。“我将税法知识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比如公司如何规划经营模式能合法节税、合同如何签订可以少缴冤枉税等。”2014年,廖仕梅到美国范德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又结交了一帮研究税法的朋友,大家时常在QQ群交流探讨,她慢慢接触了税收实务,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对于大部分从事涉税工作的人来说,税法入门很难,因为这是一个广阔而庞大的领域。目前,中国有18个税种,对应18部税种法、1部税收征管法、8000多份税务规范性文件,但即便掌握这些,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实务问题。

“实务问题不是学习几个文件、几部法律就能分析透的,税法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廖仕梅举例,“比如我们俩要做一个项目,你可以雇我去做,也可以两人合伙做,还可以两人共同投资开设一家公司去做,这三种形式都能做好这个项目,产生的收益也一样,但产生的税区别很大。假如项目做好了,我们俩坚称是合伙关系,税务机关坚称我们是雇佣关系,这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之争,需要用民法典来判断我俩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假如税务机关与我俩在民事法律关系这块不能达成共识,则应纳税额是多少也无法达成共识。产生争议后,先要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会进入行政诉讼阶段,这时就会涉及税法、行政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如果税务机关坚称我俩逃税,我俩拒不承认且不补缴税款,可能会被移送公安局追究逃税罪,这就涉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她说,“学习税法与学习其他部门法方法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税务行政案件的解决程序与其他行政案件的解决程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想在税法领域真正研究明白需要花大量时间。”

对于税法,廖仕梅十分较真,她每一篇关于税法研究的文章都恨不得改到交稿前最后一刻。一句话、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用词,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她都要反复琢磨。她说,“税法是我的专业,我无法容忍对税法的研究有任何瑕疵。”

图片

▲廖仕梅与 2023 届毕业生一起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在研究过程中,廖仕梅发现,个别观点对税法的认知有错误。“部分企业纳税时稀里糊涂,公司财会人员因为缺乏法学基础知识而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个别基层税务人员也因为不懂民商法、行政法、行政程序法,对税收征管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近年来,廖仕梅开始侧重对税法实务的研究。她认为,实务研究更能帮助纳税人和税务人员。历时三年,她于2022年出版了《土地增值税风险防控及争议解决研究》一书,就房地产开发企业涉及的土地增值税风险、与税务机关在征管过程中的争议焦点逐一进行了剖析,填补了土地增值税实务研究的空白。目前,她正在做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预防及化解税务行政争议路径研究》。“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为什么会发生争议?用什么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对征纳双方最有利?影响这些争议公正解决的因素是什么?立法应当如何完善?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怎么做可以预防和减少争议?”按照她的计划,完成这个课题后她还会写一本涉税犯罪方面的书,“比如,一个虚开增值税发票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行为,其中可能有10个争议焦点,我想将这些争议点一个个剖析清楚;再比如逃税罪,我想分析逃税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如何来认定逃税人的主观态度,逃税额应该如何计算等”。

树立正确的纳税观

近年来,随着智慧税务、数字治税、金税四期、精准监管等系列税收征管措施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税务问题被稽查,税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税务合规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企业来说,税务合规是正常经营的企业在税务方面的一种理想状态,既纳税行为合法,又不缴纳冤枉税。”但在现实中,廖仕梅坦言,有些公司一方面逃税、虚开发票,一方面又由于不懂税、财务和法务,多缴了许多冤枉税。带着对税法研究的执着,廖仕梅投身到企业税务合规领域。

实践中,企业税务不合规的原因有很多,情况较为复杂。在分析一系列案例后,廖仕梅发现,有的企业故意忽略一些小税种,比如印花税、房产税等,有些企业误以为法不责众,认为税务机关不会在这些小税种上浪费时间;还有的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比如通过私人账户收款,误认为税务机关查不到,或者因利润太高,不愿意将大部分收入用来纳税;也有的企业本来没打算虚开发票,但因为现实原因误认为被“逼上梁山”,例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量工资支出无法取得发票抵扣进项,个体劳动者的小额服务费、从散户处购进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只能通过虚开发票取得报销凭证。一部分企业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或者不知道违法后果有多严重。比如,给客户员工的回扣、从黑煤窑购进煤炭等都不能取得发票,不能抵扣成本,只好虚开发票用来作为成本和抵扣进项税等。

她认为,企业税务合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金税四期给很多企业带来巨大威慑力,税务合规成为企业的重大压力之一。企业一定要税务合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旦企业逃税、虚开、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发现,轻的会受行政处罚,严重的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凡法定代表人被判刑入狱的,不管企业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可能一夜之间倒闭,资产贱卖、工人下岗,我们周围不缺乏这样的例子。”

在廖仕梅看来,税法像一座金矿,有挖不完的金子,是法律界的一片蓝海。她感慨:“目前部分企业缺少税法人才,税务律师供不应求。如果律师提前知晓公司的每一个决策,签的每一个合同会产生什么税,有多重的税负,某个决策会带来什么样的税务风险,同时又能帮公司规避税收风险,在合法的范围内帮助公司少交冤枉税,将会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

“税法这么难,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悟出其中的门道?”记者问。

廖仕梅微笑着眨了眨眼睛,“我有将近10年时间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在未知中奔跑,但遇到光明的那一刻,我相信一定是努力够了,水到渠成。”

编审|渠 洋
责编|惠宁宁
校对|张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