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达尔文死海”三家民企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2021-09-06 09:0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彭飞

法治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彭飞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借由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的一项提案,“达尔文死海”一词开始闯入国内科技创新领域。

“达尔文死海”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项长期难题,也是横亘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巨大鸿沟。具体来说,一项学术研究成果在公布或应用之前,因为得不到研发资金投入,科院院校的研发人员因此缺少持续的研发动力;而从产业端来讲,因为没有可变现的产品,尚未盈利却要承担风险,企业因此缺少涉足的动力。近日,《法人》记者采访了3家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企业,它们通过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助力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完善。

华宇元典:借“清华东风”脱颖而出

北京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宇元典”)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科创企业。作为智能法律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华宇元典致力于融合法律与科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解放法律行业的生产力。

华宇元典的一项重要业务是为检察院、法院系统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审判智能化辅助工具。成立第二年,华宇元典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主动选择与高校进行“产学研用”的合作探索。其中,清华计算机系成为了华宇元典的深度合作伙伴。

众所周知,在司法智能化研发领域,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走在国内前列。8月5日,华宇元典首席技术官李东海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初的检索工具是面向政法领域的,因此早期的检索技术具有专项性、专业性和特殊性。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师生一直深度参与搜狗搜索的研发过程,在搜索引擎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两家单位是如何完美融合的呢?李东海说:“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加持,为我们的搜索技术解决了普适性问题,也为我们深耕法律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除此之外,我们从业务、客户、需求视角提出的诸多具体需求,也为其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比如,基于清华在语义理解及算法上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用户搜索行为习惯提升搜索命中效果。在这种技术算法的支撑下,我们的产品变得更智能,机器开始逐步具备了一定法律概念的认知能力。”华宇元典智能研究院张斌琦告诉记者。

为了实现更有深度良性可持续的合作,华宇元典与高校、院所等不断尝试和优化合作方式,在项目合作上给予合作方资金支持等,从而实现人力、资金、技术、业务、品牌、市场的全方位对接。

海正生物:一篇论文催生的行业龙头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生物”),是国内领先的专业生产聚乳酸(PLA)的高科技企业,也是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能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是公认的环境友好型材料。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政策的收紧,海正生物的聚乳酸树脂产品迎来黄金时期。6月,海正生物再次投入年产15万吨的聚乳酸生产项目,预计在2023年建成投产后将形成约30多亿元的年产值。

鲜为人知的是海正生物涉足聚乳酸研发领域已走过20年,在公司成立相当长时间内,毫无盈利,直到近年才开始收获回报,且逐步攀高。

海正生物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堪称科研创新转化成功案例的典范。

海正生物的母公司是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集团”),其下辖的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A股上市。

此后,海正集团开始考虑业务拓展,并将目光聚焦在了可降解材料行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一篇关于聚乳酸的论文吸引到了海正集团。几番晤面和行业比较之后,海正团队认为长春应化所关于聚乳酸的理论最为靠谱。

2000年,海正集团和长春应化所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聚乳酸树脂,用于通用塑料。4年后,相关技术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海正生物正式成立,双方还共同成立了台州市塑料研究所。

由于市面上可降解材料的价格要比不可降解材料高出2至4倍,因而公司在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0年,中国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政策后,可降解行业的春天才逐渐到来。

从一篇学术论文到可降解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海正生物的成长并不那么容易。

8月6日,长春应化所科研处副处长胡士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倒回到20年前,在行业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海正集团只凭看到长春应化所的一篇论文,便持续进行科研投入,并不那么容易。而且在投产之后,相当长时间亏损,海正集团等投资人仍持续抱有信心,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目前,海正集团是海正生物的最大股东,长春应化所也持股10%左右。胡士奇介绍,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后,长春应化所将其所持有的股份中的40%分给了研发团队,在科研人员中实现了很好的正向激励效果。可以预见,如果公司能成功上市,双方都将有着丰厚的资本回报。

盛烯新能源:技术经理人推动的成果转化

石墨烯电热膜采暖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供暖方式,该技术通过红外线辐射进行传热,既节能环保又低碳减排的高科技产品。北京盛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烯新能源”)是该领域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他们的石墨烯导电涂料技术并不是公司自身研发,而是来自一次论坛的偶然促发。

2017 年 11 月,由中关村跨界创新联盟承办的“第三届百名科研院所领导者创新论坛”在雄安新区(保定)召开。会上,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院长古月文志发布了一项名为石墨烯水性导电涂料技术成果。希望能得到联盟的支持,帮助实现转移转化及产业化。

当时,中关村跨界创新联盟理事长蒋水冰作为论坛组委会负责人之一也在现场,听完古月文志教授的发言,蒋水冰想到了一家企业——盛烯新能源的前身大启创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也一直希望能找到一项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转型升级。

几次交流后,双方逐步找到了明确的技术对接匹配点,最终为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完成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目前,盛烯新能源的产品已进入“煤改电”等建筑采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编 白馗)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