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农”合力振兴乡村
2021-07-20 09:14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张永升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张永升

一直以来,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一个世界难题,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始终没有一套成熟可复制的模式可以引用。然而时移世易,如今中国已经在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方面具备了振兴乡村的基础。

振兴乡村要从产业入手,发展乡村产业就是要经营好农村的资源,首要任务是把握好数字化时代机遇,提升农业价值重在围绕政、企、农市场化机制创新,搭建三者命运共同体是关键。

土地转向规模化经营

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必修课,发展乡村的产业才能让农民致富,才能让乡愁活化,农村才能有生机。发展乡村产业以发展农业为本,而农业离不开土地。

现今土地被分散到每家每户经营,随着务农人口的迅速减少,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耕地的产出效率。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必须首先解决土地如何从碎片化到集中规模化的转变机制,组织化(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作为市场主体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社区内部农地高效率地进行合并集中且保障土地收益权。

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农民依然是主要参与人。作为务农的社员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贷款、保险、农资采购、农事管理以及农产品销售问题,依托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这个法人主体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土地权属的法律界定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这一制度安排立足长远,确保农民不失地。以此为制度基础,创新经营权与市场对接的合约模式是盘活土地资源的突破口,参照确权证的信息将地上生物资产和不动产的权益进行定价,设计基础合约实现资产资源权证化。这是引入外部资金和企业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要想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土地经营应该去功利化。五千年农耕文明沉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越来越成为农户的保障,而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土地经营越来越功利化,大量药肥和激素导致土壤板结和地下水污染。因此,涵养生态必须成为农业开发的约束条件。不过,生态化开发并不是没有经济效益,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有购买力的,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化可持续农业开发模式是必然。

发展乡村产业需政企农合作

发展乡村产业是一个提升农业价值的过程。而提升农业价值重在围绕政、企、农市场化机制创新,搭建三者命运共同体是关键。政府、企业和农民是农业开发升级的主要参与角色,政府有政策和项目资金,企业有投资和市场运营能力,农民有土地和劳动力,三者互补。

这就要求发展乡村产业需要政、企、农共同参与,任何一个产业项目不仅要追求市场效益,还要坚持可持续性。产业运营项目化要求,在立项前充分分析人、财、物的投入量和投入节奏,细致测算项目的未来收益和盈利周期,以及风险点和止损机制。

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在规划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运营时,首先要以当地特色的产业资源为基础。对于农业来说,应该着力开发在当地有一定种养殖规模、有一定的市场和技术人员的产业,避讳无中生有。在一、二、三产融合方面,一是要把重心放在农业产业链就地拉长上,加大分拣、加工、包装、仓储等环节的投入;二是,二、三产园区规划应从功能角度思考产业布局,即一个项目的落地,应该考虑项目在园区里的功能定位和在市场上体现的社会功能,既要符合国家大的战略发展方向,又要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利润的机会越来越少,农业产业也是如此,拥有实际价值的主体,政、企、农利用:资金、技术、市场、土地、劳动力等合作起来,一起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主线。振兴乡村同样需要“数字化”的贡献。

种养殖的过程管理是一个科技密集型的工作,从土壤的墒情到种苗的培育,再到过程管理,时刻都需要精心的管护,需要专业的人士实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一方面,需要提升务农人员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的农事数字化服务平台也很必要。

更少的人管理更多的土地,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大幅度提高机械化服务能力。无论从耕、播、管、护、收,还是加工、分拣、包装都是人力难以满足的工作,机械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的产出效率。

农民销售农产品大多卖给中间商,所有的交易都没有留下数据。为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种养殖过程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交易数字化以降本增效是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的基础。

好东西卖不了好价钱,是农民面临的最无奈的问题。若想优质优价,必须从品牌化入手。品牌化包括地方标志、联合品牌、政府信用背书、数字化可追溯、就地加工包装等环节。

另外,在农民保有土地的前提下,以资产资源权证化为基础,农民与企业对接以共同经营土地,借助数字化手段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从而实现普惠金融证券化。这样既能解决金融机构向农民授信风险和成本的问题,又能解决农民资金不足和金融服务不到位问题。这为未来向农民进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奠定了业务基础。

建设新文明实现乡村自治

振兴乡村不仅要让农民经济上更加富裕,更需要建设新的乡村文明。“仓廪足而知礼节”,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为基础,树正气、立新风,移风易俗聚合正能量,形成新的乡村文明。

家是农村社会最小的细胞,家文化的核心是爱。通过家文化建设让乡村每个细胞都健康起来,乡村和谐的基础就有了。爱是化解家庭矛盾最好的钥匙,每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家人,家庭和谐了,个体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中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古有孔子的孝经,孝悌忠义之礼讲授了父子、兄弟、朋友、同事等之间的相处之道。人在社会活动中,面临着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孝文化讲授的便是长幼有序,是乡村和谐的重要基础,孝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前述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具有“互助性”的特点,激活乡村社区内部的互助友爱机制,在家庭风险暴露时,从乡村社区内部及时化解。社区化将使乡村的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此外,乡村治理要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要与正能量满满的乡贤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井然有序、树正气,邪不压正,正能量多了,乡村也就实现在党领导下的自治了。

有德行、有能力,愿意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的爱家乡的乡贤,是振兴乡村不可忽视的正能量,有组织、有秩序、有目标地参与振兴家乡工作,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出乡贤见过世面、有资源、爱家乡,通过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出乡贤与农民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文化建设,乡贤与农民不仅形成良性互动,还能作为表率引领乡村的精神文明。乡贤、农民同根、同源、同祖,经济与文化的一家化是乡村长治久安的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正确引导、尊重乡贤回归家乡的自愿原则,通过构建有效的寻根、连根、养根和落叶归根机制,让乡贤的能量在振兴家乡的工作中发挥出来。

乡村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用古人之智慧、今人之努力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与担当。(责编 白馗)

作者简介张永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市场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主任
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