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06-22 10:56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曹萌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银行、保险、期货和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分别从自身特点出发,加快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捷度,促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对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人民银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健全名单发布制度,加强银企融资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发挥“保险+期货”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作用。

  “造血式”金融服务打造美丽乡村

  春风徐徐,田间小路上,绿植青翠,野花盛开,农家小院篱笆竹栏,横在缥缈的湖水上……这样令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来自贵州省黔西县西部的林泉镇海子村。

图片

▲如今海子村的样貌  资料图片

  海子村四面环山,农户房屋依山而建,中间良田千亩,呈现“小盆地”形态,距县城17公里,黔大高速、贵毕公路、清毕公路横贯镇域,因此这里被誉为黔西县的“后花园”。

  可就在几年前,海子村是另一番景象。“我们村以前被叫作烂泥塘,很多路都不通。近几年,在政府和工行的大力帮扶下,这里的环境有了大变化。”海子村村民蔡凯向《法人》记者介绍,过去的海子村,土坯墙、茅草盖、叉叉床、稻草铺,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水、电、路、讯,一样都不通,进城买点东西,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坐上车。

  对于这座与外界鲜有沟通的海子村,工行贵州毕节黔西支行经过反复实地调研后,最终采取了“造血式”金融服务模式,着力解决海子村的基础性和环境性问题,率先打破交通瓶颈,逐步使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多样化金融服务的支持下,海子村曾经的烂泥路被全部改造为柏油路,茅草屋变成了“一家一特色、一户一看点”的“贵州民居”。越来越美的海子村成为乡土休闲游憩的旅游区,而村民脸上也泛起了更多的笑容,他们不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而是经营起了农家乐等旅游相关产业。

  据悉,工行贵州毕节黔西支行通过拓展合作空间,搭建了“银政”“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以此重点打造海子村等1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发放建设项目贷款1.7亿元,新建改造“贵州民居”1974户、农村危房改造3.82万户,促使黔西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

  “保险+期货”暖心助农

  “去年玉米收成不错,各家收益也比以前好了。”美姑县洒库乡塔古村书记曲比正付高兴地对记者说,2020年全村获得了一份免费的“保险+期货”保单,正是这份保单让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美姑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玉米是美姑县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14.7万亩,也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图片

▲美姑县玉米“保险 + 期货”服务模式调研  资料图片

  曲比正付介绍,此前受市场因素影响,玉米价格波动较大,村民很难通过玉米获得稳定收益。塔古村玉米种植面约有500亩,现在有120多户村民投保了这份“保险+期货”保单。虽然去年玉米价格下降了一些,但保险公司按照保单约定的价格进行了补偿。

  “2020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凉山州人民政府、美姑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中航安盟保险在美姑县正式签发保单,探索了玉米‘保险+期货’的模式,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优先服务对象,为农户提供免费的玉米收入兜底保障。”中航安盟凉山中支农险部经理许成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由大连商品交易所立项的玉米“保险+期货”涉及美姑县洒库乡等10个试点乡镇,覆盖玉米种植面积3.15万亩,对应玉米现货数量1.01万吨,保费收入136.12万元,为9515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268.64万元。

  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冉华指出,“保险+期货”是期货市场机制与保险业务整合协同探索出的“三农”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保险公司为农户的种养产品提供以期货价格为依据的价格或收入保险服务,由期货公司等专业机构通过期货市场对冲操作,为保险公司提供类似“再保险”的风险转移服务。“保险+期货”作为一种新型支农模式,已成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新时期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普惠金融助力村民创富

  早上5点,徐言研没来得及吃早饭,便乘车前往江苏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此前,她在网上联系到了江苏一家小龙虾养殖场。

  衣着朴素的徐言研回忆,2015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重庆市万州区桐元村做起了村官。“刚回到村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太习惯,农村的工作既细微复杂,又繁琐凌乱,我当时实在是有些手足无措。而且跟我一起毕业的同学每月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让我非常羡慕。当时我每个月只有832元误工补贴,这让我曾一度想离开村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徐言研发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这里的人们简单纯朴,善良真诚,只要你对他们有一分好,他们便以十分来回报你。”徐言研说。

  调整好心态后,徐言研开始积极挖掘适合家乡发展的产业。她发现在夏季避暑旅游的带动下,小龙虾养殖开始在万州区发光发亮,其中最具规模的小龙虾生态养殖基地年产小龙虾2万至3万斤,销售额达100万元左右。

  徐言研一边设想桐元村通过养殖小龙虾实现产业发展,一边到湖北、江苏等地的小龙虾养殖场实地取经。凭借这股“钻研”劲头,她从一位小龙虾养殖“小白”变成了“专家”。

  为了推动家乡产业,徐言研更是花掉了5万元嫁妆钱,承包了村里20亩水塘,开始对小龙虾养殖进行“精细化运营”。

  在小龙虾养殖创业成功后,徐言研计划把其打造成桐元村示范产业,但扩大规模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可资金来源成了困扰徐言研的最大难题。

  在万州区扶贫办的对接下,一家知名小贷公司得知徐言研的困境后,向徐言研提供了10万元免息贷款。这笔资金的快速到位让徐言研如释重负,桐元村的空置养殖塘随之加速升级改造。

  “现在小龙虾养殖每年能给合作社农户和村委会分红7万多元。”徐言研面带坚毅地表示,让村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这份初心不会改变,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朝着乡村旅游方向发展。

  2005年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试点,服务“三农”、将资金引入欠发达地区,是其政策的初衷。经过10多年的探索,部分小贷公司在扶持特色农业发展上建立起了“致富带头人+普通农户+建卡贫困户+农业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农企联盟成员”的贷款扶持模式,同时依托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手段,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村百姓能更为便捷、高效地享受到了专业金融服务,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空白,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可适性和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中,银行、保险、期货、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已形成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使得不同“三农”主体均可享受到更加贴合需求的金融助农产品,而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金融机构正在全面推进普惠型“三农”金融服务,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刊载于《法人》2021年6月刊封面故事栏目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