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产业拓宽扶贫路
2020-12-18 15:56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姚瑶

法治日报-法人网 全媒体记者 姚瑶

灰蓝色的天空下,连绵的山峰与落日余晖交相辉映,10天前飘落的雪花依然倔强地附着在山腰,而山顶的野草却毫不在意地向下蔓延。路两旁,一排排早已落叶的红枣树坚强地挺立在寒风中。这里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八堡乡曹家沟村。

曹老二正在进行手工面制作 姚瑶 / 摄

11月30日,《法人》记者来这里采访时,只见道路两旁峰峦叠嶂,沟壑纵横,黄土丘陵棱角分明,却有几处像被整面切断。在断壁残垣的阴影下方,几个破落的村庄歪七扭八地斜躺在山腰上,黄沙砾石无孔不入,房屋前的土路坎坷不平,手机信号极弱。村民曹乃强一家5口人,曾经就住在这里。如果没有曹家沟村的精准扶贫,曹乃强也许至今还住在这里,不知何时才能走出这片贫瘠。

手工面成了畅销货

曹乃强是曹家沟人,村里人都称他为“曹老二”。凭借家传的拉面手艺,全家得以谋生。曾经居住的房屋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暴雨和山上滚落的石子总是让他们忧心难安。针对像曹老二一样住在山上的贫困户,县里开展了精准扶贫,而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第一步,便是让这些贫困户搬出大山。

“县里的政策好,给我们安排了移民安置房,我们是去年从山上搬出来的,现在全家都住在这座新房子里。”曹老二带记者参观他们的新住处,这里不但是曹老二全家人的新居,同时也是曹家生产手工面的工作场所,院门外的牌匾上写着“曹老二手工挂面加工厂”。

记者进入操作间,曹老二的儿子正在忙碌。只见他将两根木棍一上一下插入木柱,动作娴熟进行拉伸,拉伸后每根面条粗约0.1厘米,再将两棍并排面条双折,挂入仓中挂架。而在另一间晾晒房内,已经完成所有抻拉工序的手工面被悬挂高空,每一根长度约为3.3米,细如发丝,洁白光韧,宛如细帘。

据曹老二介绍,这些拉面在夏天两个小时内便可晾干,而在冬天则需要晾晒两天左右。整个生产过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主要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经手工拉制悬挂干燥后切制而成,耐存耐煮,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

“曹氏手工挂面手艺从清末延续至今,我是曹氏手工面第七代传人,我儿子是第八代了。目前我们全家都在生产制作手工面,每天要消耗白面100斤。”曹老二对记者说,以前穷的时候吃不上饭,手工面每卷卖1.5元,可还是卖不动,现在每卷卖8元,有散装的,有成礼盒卖的,每年利润超10万元。

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到如今一个规模不小的加工厂,市场供不应求,上门求购订购者络绎不绝,曹老二既是曹氏手工挂面技艺的传承者,也同时是通过发展手工挂面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以前不懂商标,只是自己在家制作销售,后来帮扶人给我们讲解了商标的重要性,帮我们注册了商标。如今我们的手工挂面在广州、深圳、内蒙古、北京、四川、重庆等地均有销售。”曹老二说。

据了解,曹家沟村是临县八堡乡下辖的行政村,三面环山,与世隔绝,属地质灾害村。村里共有160户45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27人(其中因灾33户、因学18户、因残3户、因病7户、缺劳动力5户、缺技术3户、缺资金9户)。如今,所有贫困户均已脱贫。

共青团临县委员会书记李肖军对记者表示,近年来,临县大力发展手工挂面、红枣种植以及牛羊养殖等产业的助力扶贫,团委同时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对贫困户进行培训,提供技术岗位。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就业,而年龄较大的贫困户则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补助。

曾经在山上居住的破烂房屋早已倒塌,而李肖军却不甘这一片土地被白白荒废,他知道这里还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李肖军表示,这里有一条小河,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打造蔬菜基地和养羊场,还可以同山西传媒学院合作,打造原生态的写生基地,未来甚至可以打造民俗村。

致富带头人助力产业脱贫

临县是首批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0916户207549人,贫困发生率39.5%,超全国32个百分点。

说起全县的脱贫,就不得不提红枣。临县的红枣种植面积82万亩,正常年景产量达3.6亿斤,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解放前,临县百姓极其贫穷,食物奇缺,甚至连野菜、树皮都难以寻获。但在解放后,临县以史为鉴,因地制宜,沿黄河滩一带大量栽植红枣树。因为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临县红枣具有虫害少、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质细、味甘甜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红枣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临县的支柱产业。

在八堡乡雷家沟村,记者见到了当地因带领农民种植红枣树脱贫的名人——马支行。今年63岁的马支行,看起来身体康健,精神俱佳。他一边摆弄着手机,一边对记者讲起自己的经历。

马支行在1979年当上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一当就是31个春秋。31年来,他带领全村人搞修路、通电、吃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全村3000亩耕地实现枣林覆盖。由此,雷家沟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马支行卸下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后,专注于红枣生产,吸收村里的贫困户成立了临县康农种养合作社,流转村里没人经营的红枣林地。近年来,流转的红枣林地由当初的300亩增加到了1000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因为嫁接了“赞皇”“金昌”“临黄一号”新品种,红枣产量和品质大大增加提升,最多的一年,马支行的红枣产下4万公斤,每公斤平均销售价达到6元,红枣总收入达24万元。

虽然年过花甲,但马支行却对智能手机等设备极感兴趣。马支行兴奋地对记者说,自己不但会使用智能手机,还会使用电脑打字,制作电子表格,也时常想通过网络搞一搞直播销售。然而在2018年,乐观的马支行却患上了胆结石,后来病情又恶化。他无法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病症,但从他突然阴沉的脸色中不难看出,这场病的到来,对他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对记者说,经常在夜里疼痛难忍,为了治病,已经花费了13万元。

“平时孩子们都在外工作,不想在家务农,但在我生病之后,二儿子和三儿子便回来帮我种植红枣树了。我对他们说,以后我老了,不能做这些了,但我可以给你们做技术指导。”马支行提起自己的病,眼眶逐渐湿润了起来,“其实我知道,我的身体不行了,不过我不考虑那些,每天照常吃饭、睡觉,每天考虑着病,自己也会怕的。我现在每天只想考虑我的红枣林,我的技术。”

马支行说,把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当地更多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富起来,这便是他与红枣结缘一辈子追求的美好梦想。

多产业发力摘下贫困帽

临县红枣产业局局长宋利君对记者介绍,全县有12个主产红枣乡镇,枣农37.26万人,其中实际贫困人口11.4万左右。去年,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促进临县红枣产业振兴发展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强调,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种植补助;品种改良每亩补贴700元,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综合管理每亩补贴500元;林下经济种植柴胡、黄芪、黄芩、连翘等中药材每亩补贴500元,种植大豆、谷子等农作物每亩补贴120元;枣林养鸡,鸡苗每只补贴5元,最高不超10万元;养蜂达到100箱以上,每箱补贴400元,最高不超10万元。

同时,出台了支持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15项优惠政策,实施了“临县红枣”公共品牌战略,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连续4年举办了“中国碛口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创建了枣木香菇、枣芽茶、枣花蜜等一系列农特品牌。为了提高红枣品质,临县积极鼓励红枣加工企业、红枣合作社、能人大户采用流转、租赁等形式,鼓励企业、合作社对流转枣园按照国家有机生产标准实行有机化生产。

除红枣以外,临县还发展光伏发电等多个产业扶贫项目。近年来,临县累计建成光伏电站717座,总规模197兆瓦,年收益1.6亿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光伏扶贫基地,成为全省3个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县之一。447个贫困村,每个村集体的光伏收益,年均在20万元以上。

临县在全县实施了“3N35”产业扶贫计划,实现了经济林提质增效54万亩,发展枣木香菇种植1800万棒、中药材种植9万亩,推广绿色马铃薯3.1万亩、绿色小杂粮9万亩,生猪、蛋鸡、肉羊养殖分别达到14.2万头、214.5万羽、25.7万只。

政府还增加投入,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等公共服务上,加强了保障,使贫困人口的综合生活质量有较大提升。

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实现4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5636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9%。202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临县正式脱贫摘帽。(责编 谢昱航)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