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粮食”源自好技术
2020-09-16 09:17:21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李蕊 袁华萃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李蕊 袁华萃

粮食问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从粮食生产到厉行节约,都给出了重要指示。其中,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化确保粮食供应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农业科技化就是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科技送到农村去,将其转化为发展高效农业服务,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要想保住14亿中国人的饭碗,就要促进农业科技化,加大对科技的扶持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亩产量和自动化水平,确保我国粮食足量供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地区的农民居家隔离,无法外出春耕。但是,农时不等人,为了不影响春耕,农民们开始采用无人机播种等智能化农业技术手段,完成春耕任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杨山村钟国俊,使用无人机完成了400亩水稻田的播种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全区生产效率,而钟先生也因此成为白云区第一位使用无人机播种水稻谷种的种植大户; 河南省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种粮大户杜焕永在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仪、激光平地仪和新型农机的帮助下,仅花了几天的时间,就侍弄好自家2000多亩地和周边3万多亩小麦,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安徽省无为市石涧镇柘城村种粮大户方咸强使用无人机来进行喷洒除草剂的工作,仅仅几个小时就已经喷洒好了1000多亩的土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疫情防控期间,无人机播种有四大好处:一、帮助农民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二、加速了农业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三、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将科技与粮食生产相结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释放粮食生产潜能,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数量。

据统计,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2%。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已经成为历史,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进入农业科技化新阶段。据农业农村部预计,今年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套,北斗定位自动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克服无法直接交流的障碍,农业农村部开通了“春耕农机线上服务站”,指导并培训了农机具机手200万人次,检修农机具620万台次。

农业科技化仍然投资不足

尽管农业科技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阶段农业科技化仍然面临着投资不足的问题。 科技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农业产值不高,无法全面实现科技成果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转化和应用。因此,为了尽早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水平,各级政府务必加大科学技术转化农用投资力度,推动农业粮食生产实现跨越性发展。其中,应当在资金方面确保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的需要,必要时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市场对发展农业科技研究、创新和转化应用的调节作用。

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科技扶持相关规定,散见于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预算法等法律中,至今仍然没有专门立法。除此之外,这些法律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缺点,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科技化方面,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资金不足和科技创新难。对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科技创新的原始动力。对此,各级政府应竭尽所能扩大资金的来源,不仅限于政府扶持,还应当从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对于科技创新难的问题,现阶段科研院所和农民或者相关企业存在对接不畅问题,使得科技创新有时难以满足实践要求,这个问题也应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及时给予最好的解决。

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粮食生产科技资金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并加大综合补贴力度,促进科技兴农。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便利农民领取农业补贴,各地陆续开通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今年,全国已累计实施中央财政补贴资金2.9亿元,帮扶农户购买农机具以助力春耕。同时,也能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科学技术成果带来的实惠。

其次,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化。诚然,政府的扶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科技化发展,但相较于粮食生产科技化的宏伟蓝图,则远远不够。因而,应当适时地引入社会资本,借助市场主体的力量来共同促进粮食生产与科技进一步的融合。

最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科技教育的支出,强化科技支撑。各级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专家、研究员和技术员下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相关联的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和科技创新。

总的来说,我国粮食生产科技化进程还处在发展阶段,粮食生产和科技还有很大融合发展空间。相应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科技化扶持力度,帮助提高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自动化水平,确保粮食产量,满足国民粮食供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双丰收,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和良性发展。(责编 王茜)

(版权属法治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