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咖同行,漫步在商法的世界
2020-07-29 12:45 来源:法人网 作者:吴晓锋

《致敬中国法律人》,吴晓峰著

2005 年,我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毕业,进入法治日报社,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我自诩既是一名法律人,也是一名媒体人。

《法治日报》是中央政法委的机关报,是党在民主法治领域的“喉舌”,是中国最权威的法制专业媒体。能够成为法治日报记者,对于一名法科生来讲,是多么幸运与幸福的事情。昔日书本中出现的法律名家,还有实务界影响和决定某个重要案件走向的大法官、大检察官、大律师,我都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展开有态度的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通过他们看世界、看中国、看法治。

在这个舞台上,我与法律名家大咖面对面对话,也与小人物促膝相谈;我为冤案与不公呼吁,也为正义与进步昭彰……我骄傲,自己见证并记录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因为法治一直在我心中、在我笔下,我始终用我的采访作品,传递法治的温度与厚度。

转眼间,我在报社已经工作15年,《法治日报》也迎来了创刊40周年。此时此刻,思绪万千。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写过的文,经历的痛和甜,很多很多,无法全景展开,一一道来,仅借《法人》杂志一角,追忆我在法制日报社与商事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携手奋进的往昔,以此致敬中国法治建设的铺路石、燃灯者、建设者,以此祝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喉舌《法制日报》创刊40周年。

《致敬中国法律人》,吴晓峰著

难忘的采访

2006年初,我结束了江苏记者站的锻炼后,进入《公司法务》专刊部。这是当时在贾社长倡议下新设立不久的版面。感谢专刊部万学忠主任(今《法制网》总裁)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充分施展的广阔舞台,让我在财经法治新闻领域迅速成长。

我曾经与法院商事审判口“并肩作战”,共同策划了许多独家深度报道,及时宣传、厘清、提示商事审判的一些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最高法当时的民二庭庭长宋晓明、副庭长张勇健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这是我们法院和法治媒体的共同使命。”这句话没有矫情,也不是大话。法院和媒体,共同做好这些报道,不是谁恳求谁,谁成全谁,而是志同道合的共同理想。

因为我有民商法博士的专业背景,他们对我更多了一份信任,我甚至得以参加一些规模很小的仅限于内部人的研讨会,为下一步报道预热。后来,最高法和各级法院经常提出,法院要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我们彼时的那份信任,不正是良性互动的典范吗?

英年早逝的“法治燃灯者”邹碧华,于2014年突然离世,曾经引起全社会的共同缅怀。网上能看到的有关邹碧华的文字,大多数是他谈及司法体制改革,《要件审判九步法》,以及对律师的关怀等。其实,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民商事审判专家。

在邹碧华任上海高院民二庭庭长的日子,我们曾经数次深入交流商事审判领域的诸多前沿问题,他思维敏捷、积淀深厚、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法条案例他都能如数家珍准确道来,而且,全是干货,绝不拖泥带水 ;他的语速和思维很快,总是神采奕奕,富有激情,而且这个激情会“传染”给对话者;他率直、真实,不模棱两可,在专业问题上像一个独立的学者一样发声,丝毫不觉得他像一个需要顾忌很多影响的体制内的人。看《学者与法官激辩股东代表诉讼》的时候,有没有舌战群儒的感觉?

在这里特别想提到一篇报道《商事审判应具备商事思维》,有着好几层纪念意义:一是追忆文中两位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我们无比尊重和怀念的王保树老师和邹碧华法官 ;二是纪念自己那些与商法理论研究和商事审判实务携手走过的日子,该文可以管窥豹,一篇文章里面采访了商法领域的10 个权威、2 个学者,分别是商法学会会长、副会长,7 个法官,分是最高法院研究室处长、苏浙沪渝四个高院民二庭庭长,北京广东 2 个中院庭长,1 个律师兼仲裁员,强大的阵容,强大的信息量,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被广泛地在论文中援引。而类似这样的采访报道还有很多,那是我职业生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大家同行,漫步在商法的世界里。

与商法学界的缘分

我与商法学界的缘分更是由来已久,因为我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的是商法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机会跟着导师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2003年秋天,在成都举办的商法年会上,当那些书本中神一样的人物出现在我的身边时,他们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毫无架子。

在那届商法年会上,由于我拟定的博士论文题目与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的《21世纪商法论坛》题目接近,王保树、朱慈韵、施天涛几位老师都亲切地邀请我去学习、收集资料,在此特别感谢。更幸运的是,我博士毕业答辩时,王保树老师又恰是我的答辩导师组组长。进入法治日报后,我经常请教、咨询、采访王保树,他总是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还和台湾商法泰斗赖源河前辈为我的专著《公司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保护制度研究》作序。

后来报社创刊《法治周末报》,该专刊变身为《法眼财经》,我担任了主编。那几年,我成为清华大学“21 世纪商法论坛”、北大、 人大、法大、中央财大等各种民商法领域研讨会、商法学会年会的常客,《法治日报》《法治周末报》也经常成为这些论坛、会议的合作主办方和支持媒体。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公司法务》和《法眼财经》是商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看重并呵护的学术园地、精神家园。

我们曾经还在 《法眼财经》里推出过《民商审判》专栏,经典案例由各级法院民二庭、民一庭选送,法官自己撰写裁判理由,最后我再邀请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来点评。记得开栏第一篇,是最高法民二庭审判长王闯(现知识产权庭副庭长)亲自示范,作为“打版”推出。该专栏得到了法院、法官和民商法专家的热情响应,一期一期,没有最精彩,只有更期待,期待下一个话题,下一个点评人,王利明、赵旭东、张新宝、杨立新、刘俊海、叶林、甘培忠、蒋大兴、朱慈韵、施天涛、顾功耘、吴弘……原谅我不能一一列举主审法官和点评嘉宾的名字,事实上多数法官我也并不认识,在此向他们致谢致敬。

后来,因为我的岗位变动,这个专栏停办了。再后来,《法制日报》和《法治周末报》都没有专门的报道商事法律的园地了。俗话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庆幸的是,还好当时如此珍惜。

法治媒体人的坚守

2009年,我和我的硕士导师赵万一教授出版了合著《商事思维下的公司法实务研究》,里面有我在商事法治与商事审判领域的重要报道和文章,几乎涵盖了那一时期商法领域的所有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书中内容被民商法论文广泛援引,甚至还有个女孩,在书店买了那本书,然后翻着某一页,到她曾经工作过的公司维权,告诉他们这种情况法院是怎么判决的。更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个女孩也成了律师。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出版了一本采访专辑《致敬中国法律人》献礼新中国70华诞。该书得到了江平先生的厚爱,90岁高龄还亲自作序并题写书名;该书也得到了法治日报社的大力支持,社长邵炳芳欣然作序 。该书精选了对70个法律名家大咖的采访报道,其中包括老一辈法学泰斗、法学“五校四院”掌门、长江学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大法官、大检察官、资深律师等。该书是一个缩影,是法治传媒与法律人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缩影。

作为一个法治媒体人,我始终奋斗在一线,关注各领域法治新问题。变化的是栏目,是具体的工作,不变的是法治情怀。这样的坚守,永远不会改变。盛世中国,法制盛世,祝愿中国法治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更名后的《法治日报》再续辉煌,与法治中国建设勠力同行、勇立潮头。(责编 王茜 )

(版权属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