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北京养老院
2019-12-24 09:35 来源:法人杂志 作者:见习记者 李韵石

◎ 文 《法人》见习记者 李韵石 北京报道

“三二三四,五六七八;四二三四,五六七停……”连续不断的口号声中不时传来爽朗的大笑声。

12月1日,《法人》记者刚走进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的安泰老年护养院,便被传入耳中的声音所吸引,循声望去,一群老人排好了方阵,方阵旁边站着10名身穿统一粉色护理服的专业人员。冬日的暖阳里,老人们个个满面红光,欢声笑语传出去很远。

充满着欢声笑语的老人院 李韵石/摄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化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及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北京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3.3万,占本市户籍人口的23.4%。2015年,《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提出,北京市每年会增加15万60岁以上老年人,按照这个速度增加,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预计达380万人。在此大背景下,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各方面都对养老产业进行倾斜,对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然而,通过走访一些养老院,记者发现,尽管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加大,但传统思想束缚、护理人才短缺以及护理人员专业性亟待提高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重视养老机构发展

“2010年投入使用,共设有320张床位,目前已经住了200位老人,院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9岁高龄。”谈起养老院的发展,安泰老年护养院办公室主任张莹莹就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我们赶上了好时候,2010年我们这家养老院建成后,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张莹莹介绍,安泰老年护养院是一家纯民营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了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成长,完善养老机构的运营环境,于2011年批准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加入到北京市基础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安泰老年护养院便是这批养老院其中之一。“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民营养老院很难取得医保资质,没有医保我们这个养老院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入住情况。”张莹莹说。

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养老照料中心院长沈雪飙同样对此深有体会。“近几年,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养老机构都非常重视,投资也很大,我们这家养老院在土地使用上,政府给了很大优惠,房子也是社区建设时的配套设施,政府帮助我们按照养老标准进行了改造与装修。”沈雪飙介绍,该养老中心于2015年投入使用,属于公建民营性质,每年仅需给政府交一笔发展管理资金代为保管即可,这笔钱在养老院需要改进时政府还会发还。

记者了解到,兴丰街道共有17个社区,辖区总人口12万,人口密度很大。而在兴丰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入驻兴丰街道前,这里一家专业养老机构都没有。目前,兴丰养老照料中心依然是该地区唯一一家养老机构,为全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兴丰街道养老照料中心还与地方二级社区医院形成了对口帮扶,该养老院的老人如果突发急症,到社区医院进行治疗或者抢救都无需挂号和交押金,一切手续都可以后补,做到一事一理。

养老院普遍入住率不高

传统思想影响养老机构入住率。尽管政府通过政策优惠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填补养老院不足的缺口,但记者在采访中却注意到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养老院的入住率并不高。

以兴丰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为例,中心共设计床位115张,现仅入住老人75人。 “我们是公建民营,自负盈亏,但因为床位空闲太多,我们要一直靠政府补助来维持,不然就会赔钱经营。”沈雪飙无奈地说。

安泰老年护养院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张莹莹坦言,现在的养老机构很少有能住满的,实际入住率基本为60%—70%,不少床位都空着。

在张莹莹看来,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老人自己不愿意来,认为一旦住进养老院就成为了“五保户”;二是子女考虑到经济或面子等因素不愿意将老人送入养老院。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老人及其家属依然受传统思维影响,认为到养老院来养老是一件“丢人”的事,但也有部分老人体会到了养老院的便利,开始认可机构养老。

今年79岁的浑桂茹老人已经在安泰老年护养院住了3年,如今她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3年前,因为一次意外摔倒导致骨折,老人手术后就被送到安泰老年护养院养护,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状态,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知从医院出来不回家要住养老院的时候,心里非常忐忑不安,不断在心里问自己,难道自己就要这样住进养老院了?就这样没人管我了?”直到救护车门打开,老人看到院长、医务和护理人员列队欢迎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养老院设施完备,医护人员耐心地帮老人做术后恢复,老人一住就是3年,这期间哪怕是春节,老人都没有回过家。家人曾多次和老人商量,希望接她回家,但她都拒绝了,“自打手术后行动就不方便了,回去会给子女添麻烦,况且养老院的生活真的很好,我也很快乐,没有必要为了看别人的面子去勉强自己。”

但是,像浑奶奶这样有转变的老人还是少数。沈雪飙就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为了更好地完成社区养老任务,兴丰养老中心提供了辐射型养老服务,在中午开设了老年餐桌,为该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午餐,老人拿着老年卡到食堂就餐,只需花15元就有两荤两素的饭菜。每一份老年餐的质量比市面30元的外卖套餐质量都要好,而且每一餐都是靠政府补贴赔钱卖,但还是没有多少老人来就餐。无奈之下,老年餐桌仅坚持了一年就停办了。

护工问题困扰养老机构发展

相较于传统思想对养老机构的困扰,护工问题更是让养老机构头疼的大问题。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够给这些护理人员一个名分。”沈雪飙强调,在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性质就相当于医院中的医生和护士,是养老机构的核心资源。然而,相较于人们对白衣天使的尊敬,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很多家属面对护理人员时很不礼貌,但护理人员却是平时对老人照顾最多的。”沈雪飙表示,他们院负责社区养老的服务中包括上门助浴和上门心灵慰藉等工作,但是当家属看到护理人员上门时,就存在猜疑情况,认为他们不够专业,还有的家属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存在质疑。

在采访过程中,张莹莹也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呼声,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表达对养老院护理人员的感谢,也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护理人员的工作。“相比于医院的护士,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工作更细致。但由于社会尊重程度低,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做养老院的护理工作。”

以安泰老年护养院为例,目前入住的200名老人,90%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人员,而护理人员却只有40人。加上轮休的情况,每名护理人员每天要负责5至8名老人,工作量极大。就在记者与浑奶奶交谈的过程中,身边的冯护工就被隔壁窗老人的咳嗽声叫了过去,这一去就是将近20分钟,回来后记者了解到,这20分钟里她又解决了另外两位老人的问题。

一名护工同时照顾5位老人 李韵石/摄

丰台区宋家庄地区的泰颐春养老中心院长刘凯向记者解释了目前社会对护理人员心存质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没有给他们名分;另一方面是政府也没有组织基础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统一的培训。

2018年以前,民政局曾经组织过基层护理人员培训,由每个机构按比例选出几人去参加培训。而2018年以后,民政局就不再负责此类培训,护理人员培训大多来自没有统一标准的社会培训机构,结果就导致在工作中护理人员技术动作不统一,水平参差不齐。

在护理人员储备方面,泰颐春养老中心走在了前列,中心25名护理人员中,有7名是来自集宁师范学院的大专生,专业是老年服务与管理。

采访当天,六名大专护理人员在工作 李韵石/摄

专业护理人员王小燕在采访时对记者谈道,她家里的老人都健在,为了以后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她向记者笑着说道:“老年工作也一定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另一位专业护理人员杜海飞向记者讲了一个事情,在大学期间,经常到养老机构实地参观,但每个机构护理人员的方法都是不同的。“卧床老人最怕褥疮,但有些护工给老人翻身的动作都不对,很容易造成老人受伤”。

对于护理人员的健康要求,记者采访了亦庄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姜那。姜那表示,医院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体检很严格。按照要求,每名入职的护理人员都要接受全项血液检验以及胸透等,确认没有传染病才可入职。入职后,每年更换健康证也要接受上述一系列体检,不合格的就要离开护理队伍。

此前曾担任一家公立养老院院长的郑淑春也对记者介绍,传统思想不是可以短期改变的,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养老院的建设水平,是打破老人传统思想障碍的有力手段。

相较于公立养老院,目前的纯民营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运营方面更加灵活。同时,为了确保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营,北京已经于2019年1月1日实施新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按照收住对象身体状况、服务质量星级评定、信用状况和医疗服务能力4个维度进行评估后实行差异化补贴,最高可达每个月每床1050元,无论是营利性或者非盈利性的养老机构,都适用该办法。

就护理人员问题,郑淑春则认为,护理人员是与老人接触的第一线,只有国家加大专业性教育,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的教材,才可以缓解护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郑淑春相信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养老机构的春天很快会到来。(责编 吕斌 美编 刘晓莹)

编辑: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