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在“你好”前加上“宝子”“宝宝”“亲爱的”这样的前缀,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这些被称为“文字讨好症”。>>详情
这个冬天,哈尔滨成为2024年开年首个“顶流”城市。以此为开端,从北方冰雪旅游到南方“花海经济”,新年伊始中国旅游市场就火了起来。>>详情
3日,记者从《咬文嚼字》编辑部获悉,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其中包括“账号”误为“帐号”、“蹿红”误为“窜红”、误让岳飞自称“鹏举”等等。>>详情
国家电影局1日发布数据,2023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观影人次为12.99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460.05亿元,占比为83.77%。 >>详情
1月1日起,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生动的实践更有助于增进培育、养成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周久财近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文旅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策划好形式多样的展览,开展好红色内容的主题讲座,搭建好红色教育平台,发挥好阵地作用,让爱国主义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详情
9.4分《漫长的季节》、8.7分《三体》、8.7分《去有风的地方》……在《豆瓣2023评分最高华语剧集》中,8.5分《狂飙》只能排到第6。2023年剧集这么卷?2023年即将结束,已经有20多部国产剧的豆瓣评分达到8分以上。高分剧背后,暗藏着怎样的行业变局与新风向,带来怎样的“启示录”?>>详情
金发碧眼的外国模特穿上海南黎锦服饰走秀,身着汉服的中国姑娘怀抱琵琶演奏外文歌曲……12月27日晚,《海的传说》新年诗歌音乐会在海南陵水举办,中外文化交融创新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详情
良渚文化展区通过裸眼3D设计装置,使古老玉琮在灯光和地屏的呼应结合下,呈现全新面貌;“大运河元宇宙空间”采用AI数字建模技术,高精度复刻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点段,打造大运河虚拟平行空间;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进入宋代名画《听琴图》,以第三人称或画中人物的视角,深度感知松下抚琴赏曲的意境……近日举行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聚焦数字文化新成果,展示文化生活新内容,呈现文化产业新气象新面貌,折射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详情
2023年,音乐演出行业全面复苏。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举办了大型演唱会、音乐节506场,直接创造了24.97亿元票房。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甚至成为城市旅游消费“引流”的关键。大型演唱会拉动了文旅增长,也带来了不少值得集中探讨的问题。各部门继续加大对“黄牛”演出票的限制,在强实名的制度下,演出市场日益规范。>>详情
从《狂飙》《漫长的季节》《三体》,到《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站在2023年的末尾,回望这一年的影视圈,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都不乏口碑和热度双收的作品。可当目光转向综艺领域,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名场面”呢?这也许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详情
2023年电影市场进入收官阶段。截至12月19日,中国累计电影票房超过530亿元,较去年增加200多亿元,显示中国电影业正加速复苏。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2023年中国票房的83%由国产电影贡献,票房前十名均为国产电影。>>详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院团积极“触网”,院团演员或以小组形式展开热情洋溢的“团播”,或个人出镜带来独具特色的“个播”,借助直播平台创新表演形式,拓展表演空间,吸引广泛关注。>>详情
“本想睡前刷个视频,结果不小心刷到了半夜”“几天内充了100多元,太‘上头’了”……如今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分享网络微短剧的观后感,直呼“又土又爽”。>>详情
从11月24日开始,全国各大影院进入贺岁档排片期。今年的贺岁档新片超过70部,上映数量创5年新高,国产新片占比达80%,多元化的类型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详情
昨天,“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广州开幕,诸多来自政府、学界、行业的权威人士齐聚,就游戏的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等议题展开讨论,深度剖析游戏本质属性,多角度探讨游戏在全新征程上的发展方向。作为技术驱动的文化表达方式,随着游戏科技的发展,如何认识游戏成为年会的热门话题之一。>>详情